粤剧“袍甲小武”表演行当

袍甲小武表演行当。属于小武行当中的一种,与短打小武相对而言,因在演出中身穿大袍大甲(传统粤剧将“大靠”称做大甲)而得名。京剧称长靠武生。

袍甲小武表演行当。属于小武行当中的一种,与短打小武相对而言,因在演出中身穿大袍大甲(传统粤剧将“大靠”称做大甲)而得名。京剧称长靠武生。传统粤剧小武一般都兼演袍甲戏和短打戏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小武戏,所以在戏班中毋须特别将两者分开作单独的行当设置。袍甲小武在演武场戏时,身穿大扣,蹬高靴,手执长枪、大刀等长把子;在开打或对打中担任主角。在演文场戏时,身穿大袍(莽袍),俗称大袍大甲。他们需要熟悉各种武场开打的套路(如“打四星”、“打二星”等);掌握所有有关武场的传统表演排场(如“斩三帅”、“大战”等),稔熟有行当特色的表演程式组合(如“跳大架”、“韦陀架”等);并以一两种特技表演(如“打真军”、“呕真血”等)以招徕观众。早期粤剧以武戏为主,故袍甲小武在演出中戏份较重,在戏班的地位亦较高,后来随着粤剧演剧风格的转变,小武行当(特别是袍甲小武)发展出一种“武戏文做”的表演风格,就是将小武的武场戏变成文场戏。小武行当担纲的角色身份没有变,戏剧内容、人物装扮,服饰都没有改变,但在演出中把以武技武打、身段表演为主,变成以演唱和做手为主,武场变成了点缀。把“霸腔”、“左撇”的唱法改为平喉演唱,为后来逐渐过渡到六柱制的文武生打下了基础。剧团在实行六柱制后,文武生取代了小武行当原来担负的戏份,但大多只演文戏或“武戏文做”,基本上没有了传统意义的袍甲小武的武戏了。

上一篇:粤剧“笔贴式”表演行当   下一篇:粤剧流派唱腔 白腔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