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笔贴式”表演行当

笔贴式(不贴色、不歇息)表演行当。此乃传统粤剧戏班对短打小武的俗称,它是与袍甲小武相对而言,京剧称短打武生。主要负责戏中精通武艺的青少年,一般是疾恶如仇。

笔贴式(不贴色、不歇息)表演行当。此乃传统粤剧戏班对短打小武的俗称,它是与袍甲小武相对而言,京剧称短打武生。主要负责戏中精通武艺的青少年,一般是疾恶如仇,锄强扶弱的正面英雄形象,服饰多穿京装、猎装、打衣、座马等短打扮,足穿打鞋或靴仔;开打时较多用徒手对打,或持刀、剑等短兵器;在传统戏中较有代表性的角色如《武松杀嫂》的武松,《西河会》的赵英强等。关于“笔贴式”名称的由来,粤剧戏班有不同的解释:一说“笔贴式”是清代低级文官的官衔,戏班是借此官名,作为类似的角色表演行当的代称。二说此名应是“不贴色”之误;传统粤剧短打小武过去演出不重化妆,演出前只在脸上稍敷薄粉,不涂胭脂油彩;待到演出过程中,要表现戏中人物情绪激动时,运用传统的“变面”技巧,以气功把脸霎时变得通红,刹那又变成铁青,再变回白色;所以在化妆时就“不贴色”,以此形容短打小武行当的表演特色。三说是“不歇息”;传统粤剧戏班小武行当,特别是短打小武,演出的都是武戏,大都以武打和表技表演为主,比其它表演行当的演员都辛苦,在戏场中少有歇息的机会,故称之为“不歇息”。“笔贴式”、“不贴色”、“不歇息”三种称呼。在广州话中发音近似,戏班中人往往相互混淆。它们都是传统粤剧短打小武的俗称。以上几种说法,各有见解,至今尚无定论。

上一篇:粤剧南派武技-打真军   下一篇:粤剧“袍甲小武”表演行当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