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腔流派唱腔。创始人是粤剧小生白驹荣。白驹荣早年习小生行当,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小生王”之美誉,晚年转习公脚、丑生等行当,塑造出刘彦昌、东莱和尚、贾珍、江夏知县、张广才等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因为他晚年两目已盲,在舞台上更多是以声音、唱腔去刻划、表现角色的情绪和情感,客观的要求,加上主观的努力,使他的唱腔艺术登上成熟的高峰。
白驹荣早年是将传统粤剧小生由戏棚官话唱假嗓,转以广州话唱平喉(真嗓)的先驱者之一。他音质清爽明亮,对不同的表演行当、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唱法体现声音的独特色彩。他演唱时气度与发声同步紧密相连,根据角色情绪的需要来控制、调节用气的力度和连继的短长;使轻声时微细可闻,重声时瞭亮徹耳;行腔遵循“一紧二慢三宽”的技法原则,控制自如,气声相扣。吐字清楚玲珑,字音准确,力求字正腔圆的高度协调统一;呈现出字中有情,情字交融,字中有腔,腔字紧连的完美唱腔艺术。行腔方法上突出简练干净,朴素自然的风格;不求拐弯抹角,不重装饰浮夸,着重腔与情的紧密结合;有时为了表现或突出人物的某种情绪,在原来的基调上运用一些暂时移调的手法,丰满了原调的旋律色彩和表现力。
“白腔”擅长演唱木鱼、板眼、减字芙蓉等板式,特别是对南音有较高的造诣。他借鉴“地水南音”的技巧,掌握节奏一快一慢、一宽一紧;气度一收一放,一断一连的行腔与过门的关系,随着人物情绪的需要,有时以腔代序,有时以序补腔,不拘一格,灵活运用。在其首本名曲《客途秋恨》的起句:“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在演唱“信”字和“度日”两字,都改变了原来的音高,这是根据前后词音的关系和加强旋律性而作的变动。这种运用变音的方法在他演唱的曲中随处可见,是“白腔”的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