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旦表演行当。传统粤剧十大行当并无花旦行当的称谓和设置。随着粤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演剧风格的变异,在清同治年间,粤剧表演行当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合,由原来十大行当中的“贴”(旦)衍生出花旦行当,清末民初,逐步取代了正旦行当。京剧及其它剧种也有花旦行当,但粤剧花旦的表演职能却与她们有所不同。京剧花旦着重表现天真活泼,或泼辣放荡的年青女子,例如《乌龙院》的阎惜姣、《棒打薄情郎》的金玉奴等,她们实际与传统粤剧的贴(旦)相似。从传统粤剧对花旦的标志性要求:“花旦四门齐”所指的四项技巧中可以看到,粤剧花旦最大限度地把行当的专项职能模糊弱化了。这“四门齐”其中一是“踩跷”,这需要演武戏和身段表演(如《十三妹大闹能仁寺》);二是“散发”,这原是正旦(青衣)的专项技能(如《西河会》);三是“披甲”,这是身穿大扣演袍甲戏,是属打武旦的范畴;(如《刘金定斩四门》);四是“妹仔戏”,就要求懂得演小旦戏(如《穆瓜下山》),这样就变成了什么戏都能演的通才。粤剧花旦最初也和京剧一样,穿短衣长裤或配裙,扮演剧中年青美丽的女子,注重唸白和做功;人物性格一般是比较活泼天真,举止轻盈。后来随着粤剧演剧风格的转变,花旦扮演的角色在戏中戏份增多,在戏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步转向以唱为主,服饰、化妆等也和京剧一样起了变化。到20世纪20年代,粤剧花旦的行当职能已涵盖了除夫旦(老旦)外,整个粤剧舞台的旦脚表演。剧团实行“六柱制”后,正印花旦担任了剧团演出的第一女主角,第二花旦就是第二女主角,这样花旦除了具有表演行当的含意外,更是一种舞台职责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