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表演行当。在传统粤剧十大行当中归属“小”类。京剧称为武生。粤剧小武在戏中扮演相貌俊美,精通武艺、威风凛凛的青少年男子;例如能征惯战的将军(《斩二王》的张忠);疾恶如仇的武士(《武松杀嫂》的武松);自少习武的公子(《举狮观图》的薛蛟);文武全才的统帅(《三气周瑜》的周瑜)等角色。从角色的妆扮和服装的样式,到表演风格,传统粤剧小武可分为两大类:袍甲小武和短打小武。传统粤剧将武将的大扣(京剧叫大靠)称为大甲,而身披大甲在战场上征战的青少年角色,就由袍甲小武负责扮演。他们足蹬高靴、手持大刀、枪等长兵器,与对手对打,如《王彦章撑渡》的李存孝就是此类行当。身穿短衣裤打扮,多作徒手对打,或持刀剑等短兵器的侠客武士,如《西河会》的赵英强,此类则称为短打小武。小武行当在早期粤剧演出中占据较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江湖十八本”中,小武主演的占了六本;在后来的“大排场十八本”中,小武也有六出首本戏。传统粤剧小武必须懂得武功,对“手桥”、“铲枱、铲椅”、把子等南派武技,“跳大架”、“披星架”等各种表演程式组合,以及有关小武行当的特殊表演排场,都要熟练地掌握,在戏中纯熟地运用。传统粤剧小武以戏棚官话用真嗓演唱,以“霸腔”和“左撇”为主,使用“锣鼓口白”、“英雄白”、“口鼓”等节奏强烈,力度十足的唸白,以增角色的英雄气势。若以演出的地域来划分表演风格的话,一般来说,“下四府”和广西一带较看重短打戏;而“上六府”则较多演袍甲戏。到剧团实行六柱制后,小武行当的职能被文武生所兼并,过往正印小武的戏由文武生担纲,第二、第三小武的戏份分别由剧团的“二式”和“三式”(指第二第三文武生)负责。在剧团中已无小武行当的设置,小武行当的称谓也逐渐被淡化。由于粤剧演剧风格的转变,传统粤剧小武行当、小武的首本戏,以及其表演风格,均已基本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