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传统表演程式。多用于人物得胜,追赶对象,心情激动的下场时。如《马武打馆》中冯彦打败马武追下场;《杀庙》中韩琦追赶秦香莲母子下场;《赵云闯宫》中赵云下场等。滚骗马不但表现人物的心情,更使舞台气氛热烈火爆。
基本动作是:在擂棰锣鼓中,从台右前方向下场口急进三步,退后划开“平势”,在倒脱靴锣鼓中再进二步,双手向怀内两豁,踢左腿,扎弓箭步,右握拳,左手打右肘和拳,接打右脚外侧,(要打得声音响亮)顺势起右“骗马”转身打右摆腿,起面花,扎“冲拳势”(左手伸拳于胸前,右拳弯于胸侧)起腿包脚,亮相,急下场。
秦腔传统常用的表演程式:“磨棰”是击乐名,表演程式借用此名。主要表现人物气愤、焦急、忧虑、恐怖等情绪,秦腔传统戏中几乎是无处不有处处有。基本动作是:上前丁步,推须或翻水袖,拈泪,扎坐马势,右脚跟抬起,双手于胸前,膀自然伸直,立眉,瞪眼,吹须,手、头、腿颤动后退。根据剧情,人物不同,可以双手,也可单手,还可双手划圆圈。
秦腔传统常用的表演程式:“三棰”是锣鼓名,锣鼓敲击三下,故名三棰。在表演身段上使用三棰锣鼓有三步,三跺脚,三看,三棰胸,三拍大腿,三蹲尻子等等,加上服饰,道具,表演出种种身段,表现出人物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三棰在秦腔剧目中可以说无处不有处处有。
由于三棰动作非常重要,是每个秦腔演员必修的基本功。易俗社在民国初年,为使学员能更好地练好三棰动作,秦腔名宿陈雨农、李云亭、赵杰民、党甘亭、王观登、呼延甲子等研究出一整套三棰组合动作,囊括了各种三棰及与之相连的常用动作,学会练好这套动作,排起戏来就事半功倍,极其方便。这套三棰组合不但是易俗社后来各期学员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几十年来秦腔各班社必修的基本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