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花鼓戏唱腔

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分为曲、调、娃、羊四类。曲,即花腔小调,有赶脚调、拴儿调、兰花调、五字崩、货郎调、阴司曲、錾子、过叙子、苦流、念板、砍牛橛、哭腔、卫调等。曲体结构固定,音调各有特色。

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分为曲、调、娃、羊四类。

一、曲,即花腔小调,有赶脚调、拴儿调、兰花调、五字崩、货郎调、阴司曲、錾子、过叙子、苦流、念板、砍牛橛、哭腔、卫调等。曲体结构固定,音调各有特色。用于表达欢快热烈的情绪,打直板:用于叙述与抒情性的唱调则打颠板和三颠板。有些曲调生、旦同腔同谱,有的则生、旦分别专用。在结构上,有上下两句体、起承转合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有砦曲调如货郎段上下句作无定次变化反复,已初具板腔体牲。唱词多为七字句,少数为十字句、五字句,也有三字句、四字句和偶尔出现的十六字句。花腔小调多作为生活小戏的专用调,或用于整体戏中的做梦、病中吟唱、打趣等特定场合。

二、调,包括生、旦严格分腔的宿州调、平板和生腔浍北调、旦腔口子调、寒板。宿州调的唱腔由上下句构成。生腔上句落音有1、2、3、6,下句落5,唱段结束(落韵)处,上下两句均落1。旦腔上句落5、3,下句落5、6。宿州调原为散唱,后演变成直板唱法,以后又增加了宿州调颤板、垛板、流水、摇板、三拍子快板等新创编的板式。它们与传统的飞板、苦流、引子、叫板等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多种表现功能的唱腔系统。唱词以七、十字句为主。

浍北调苍劲豪放,多为老生、花脸用,唱腔由上、下句构成。原为散唱,后增加了颤板唱法。

口子调是由上下句组成,上句落5、7,下句落6,偶尔落3。上句与下句的前两字唱完后,休止一板,哼唱一拍,用小嗓并有打花舌的唱法。既能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又能表达深沉凄楚的感情。唱词以七字句为基础。

平板是由上下句组成。上句落音自由,下句生腔落5,旦腔落1。构成一个唱段时,首句唱词散唱,称腔头;上板后,上下句变化反复演唱,称腔身;唱段最后两句叫腔尾,也称落韵。腔尾常用直板演唱并转入散唱结束,不转散板结束的称死板、砸板。平板有快平板、颠板、直板、流水、垛板、飞板、摇板等板式,还有生唱“拉练子”、“引子”、“苦流”、“苦腔”、“哭门子”,旦唱“叫板”、“腔头”、“哭腔”等小腔供穿插使用,构成适应多种人物、表达多种情感的唱腔系统。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础。

寒板,由上下句组成。常用于旦角悲伤哭泣的唱段。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传统的唱法结束必转时直板,有小腔“叫板”、“哭腔”可穿插使用。唱词以十字句为多见。

调类唱腔中,宿州调、浍北调、寒板常用1=C(或bB)演唱;口子调常用1=G(或1=F);平板的生腔定调为1=G(或1=F),旦腔则为1=C或1=bB。

三、娃,词格为八句唱词分成三剖分:一至三句称上撑,四到六句称下撑,七八两句叫座子。

娃,没有自己特定的曲调,是以特定的唱词结构与其它曲调结合而形成唱腔。主要是与调类曲调结合,如娃·宿州调、娃·平板、娃·浍北调、娃·口子调、娃·寒板。近年来,也出现用曲类曲调演唱的,如娃·过叙子。

四、羊,有“工羊”、“平头羊”、“母羊”、“十三太保”之别。凡十二句唱词的五、六两句为六字句或八字句,第九、十、十一句为七字句的称“工羊”,意为工整之“羊”。

前八句均为十字句的叫“平头羊”。若唱词与前两种都不一样,称“母羊”(母字在淮北话中有笨拙和不规整的含意)。还有一种情况,第十、十二句为十三字一句(三三三四),称“十三太保”。

羊与娃一样,也没有自己特定的曲调,而是与其它唱腔曲调结合而构成羊、平板、羊、宿州调、羊、寒板等等曲牌。羊的第九、十一两句唱词中,常见有“说声哭”、“说声恼”、“说声好”之类的固定词语。

上一篇:荆州花鼓戏简介   下一篇:淮北花鼓戏的锣鼓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