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命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湖北江汉平原地区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三大剧种(与楚剧、汉剧齐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俗称“花鼓子”。
荆州花鼓戏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渔鼓、道情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沔阳(今仙桃市)、洪湖、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等县市,并逐渐推进临近的钟祥、荆门、江陵、应城、云梦、汉阳及湖南的岳阳、华容、南县、澧县、常德和鄂东南的崇阳、通城、赤壁等县市。
荆州花鼓戏经历了尚未成“戏”的“田园时期”,有情节故事且行当分明的“萌芽时期”,“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草台时期”,引入弦乐整合声腔的“弦乐时期”,文革十年的“消退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鼎盛时期”和进入21世纪面临的兴衰起伏的“濒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