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曲原为潮剧曲牌在发展中吸收民间说唱和潮州歌册的演唱形式,由曲牌中间加上子母句曲体而慢慢脱胎变化发展起来。以后,受到板腔体剧种声腔结构形式的影响,逐步形成以板眼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曲调板式。对偶曲以上下句曲调为基本格式,艺人惯称“子母句”。其曲调的创作多受到民间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熏陶,汲取其曲调因素,旋律循“依字择腔”的方法,故唱腔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对偶曲结构,一般子句末字是仄声,母句末字是平声,寄子句一般不押韵,母句一定要押韵。子句曲调连贯,多数落音偏高,母句曲调多从下行到主音结句,中间有小停顿,分为两个小分句,第二分句配以帮声。如《玉堂春》的王金龙命中不幸(谱例四)唱段等。对偶曲的发展,在接受板腔体剧种的影响后特别盛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板式。由二板(一板一眼)发展为二板快、二板中速和二板慢(一板三眼);由三板(有板无眼)发展为三板慢(一板一眼),由板后起唱的快二板发展为板后起唱的慢三板,并创造了丰富多采的引句和韵尾旋律(艺人称为曲斡)。对偶曲的板式变化,集中表现在长连戏的“唱彩场”中,由一人或几个人—起唱几十分钟的“采场”唱腔。具有起伏跌宕、变化多端、旋律优美、通俗易懂的特点。一般的板式安排是:由二板慢起,接二板中速,再接二板快速,转三板慢,接三板中速,再接三板快速,接着,由七字叠句,渐快进入五字叠句,再到快四字叠句,快三字叠句,最后由散板接母句到重母句结束。如《滴水记》的伤心寂寞己长叹(谱例五),《六盘山》的生死渴别十五年等。近代,对偶曲唱腔板式和曲调的发展,促使潮剧唱腔设计从曲牌套曲程式到编创板式唱腔,形成既有程式规范又灵活多样的潮剧唱腔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