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笑旦表演行当。此行当的称谓是由京剧传入,京剧原称玩笑旦,但在广州方言中“顽”与“玩”两字音相近,粤剧戏班一直以顽笑旦名之,其实京剧的玩笑旦与粤剧的顽笑旦,称谓与读音都近似但其行当的职能却不一样:京剧的玩笑旦主要是扮演与闺门旦相对应的民间少妇;而粤剧的顽笑旦则专门扮演媒婆、鸨母等反派女角。传统粤剧十大行当中有丑行,其中包括男丑与女丑,后来通过表演行当的整合,男丑兼代了女丑的表演职能,而统称丑生。但在实践中,很多时候丑生都不能兼顾原来女丑的职能,故又设置顽笑旦,粤剧戏班将“顽笑”两字解作顽皮、搅笑的意思,将传统的女丑改称顽笑旦,它们的表演行当职能完全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女丑由男性演员负责,而顽笑旦则由女演员担纲。顽笑旦在化妆上充份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一般都是朝天髻、榄角嘴,两腮涂上圈形的红胭脂,这就是此行当的显著特征,因朝天髻的形状与竹笋相似,所以戏行内也有以“竹笋髻”来称呼此行当。另外,因顽笑旦也会应工一些刻簿家姑类型的角色,这些人物都梳起二寸的髻,故又称她们为“二寸髻”。顽笑旦以滑稽诙谐的表演为主,以夸张的表情和变形的身段表演见长;演唱时经常运用轻松跳跃的旋律和“那架又那架”等形式独特的拉腔,来达到逗趣惹笑的舞台效果。剧团实行六柱制后,顽笑旦的行当设置被取消,其职能统由丑生负责。因顽笑旦在戏中一般戏份不重,但又是不可缺少的配角、闲角,所以在剧团中也会有以第三丑生或“拉扯”等演员充任,后来剧团从京剧引入彩旦的行当称谓,也就由彩旦代替了顽笑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