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表演程式—抖马

抖马是秦腔艺术表现人物骑马行走的一种常用的表演程式。也是演员必修的手眼身步基本功。分慢抖马,快抖马,单人抖马,四人抖马,还有抖全马,抖半马等。

抖马是秦腔艺术表现人物骑马行走的一种常用的表演程式。也是演员必修的手眼身步基本功。分慢抖马,快抖马,单人抖马,四人抖马,还有抖全马,抖半马等。这些都是在抖马的基础上扩张、浓缩、发展变化而来的。生旦净丑各行抖马套路相同,只是身段略有区别。另外,因戏中服饰不同,如插翎子,带髯口,挎宝剑等,身段也略有变化,但大的路子都是如此,秦腔抖马须生戏用的较多,现以须生抖马为例。

具体动作:左手遮面,右手拖马鞭,右侧身在“大浪头”锣鼓中大步出场,至台中于头前方绕马鞭,左手一挡,马鞭顺势上右膀,两手边划边退至上场口,扎“平势”立眉、瞪眼、亮相。右膀打下马鞭,收势、整冠、理须、整袖。左腿进一步,左手划开,右丁字步,身向右侧,顺甩马鞭数圈,顺握鞭,打右身后(即打马屁股),向前高举鞭,同时向前摆须,左肘接须,左手勒马,扎“上马势”,右手挥动马鞭,左手向前晃动,起步向左台前方走动。走至左台口,跳躜子,向右前方扎弓箭步,左手划开,右手在胸前抡马鞭数圈,两手由右向下划一圆圈顺势向左摆须,左手搂马,右手平执鞭,右丁字步,面向右侧亮相。起右腿,包脚,向上场门走去,在上场门处打马屁股,扎“上马势”。起左腿,包脚,向左前方走月亮牙至台中偏右处右手绕马鞭,右手倒握鞭,抬起左腿,两手划开,在“浪头、二反”锣鼓中两手绕动,表示紧勒缰绳。同时左腿伸开,旋又收回,右手倒鞭顺握,向左方起左腿,蹉步,跨右腿,右转身,两手向右划大圆圈,摆须,左手楼马向前方亮相。起右腿,向右走弧线至台中,右手倒握鞭,两手拉开,右腿向上“平势”,在“浪头、二反”中动眉、动眼(花脸动脸蛋)以表示人物的性格、气质。收腿,右手倒握鞭,从右方划大圈,同时向下场口走两步,向下场口鞭指向里,左腿向右台口踢起,蹉步走向右台口,跨右脚,鞭打右脚内侧,向下场口扎“上马势”。向上场口走三步,两手划开,右手用鞭在身前横划一圈,踢左脚,鞭打脚梢,再向外转身,右腿踢向台右方,鞭随腿由下而上划圈,向右转身,鞭打左脚,倒握鞭向右台口进一步,扎右“弓箭步”,动眉,动眼。收势,后撤一步,倒顺马鞭,同时走向下场口,面朝里,鞭向下场口,左腿向右台口踢起,蹉步,鞭打右脚内侧,向前身扎“上马势”。圆场至上场口,鞭指上场口,左腿向左台口踢起,蹉步,鞭打右脚内侧,转右身,倒握鞭于胸前左手划开,向右台口扎“弓箭步”。收右腿,鞭靠右膀,两手插腰。

上一篇:秦腔表演程式—拉架子   下一篇:秦腔表演程式—使三棰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