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演出常采用临场变妆或在不同戏中展示变化,以表现某种情绪和情节的变化或年龄遭遇的变化。例如司马师、马武和关羽都有表现年龄和顺逆时期的不同变化。临场变脸的突出例子如包拯在铡包勉中,用手指按在眼下点好的黑色、红色点上向下猛拉,即在两颊加划成黑红相称的粗线条,加强决定铡包勉的肃杀之气。梅伯抱火柱时,用装着锅烟灰的碗,在表演中猛向碗中吹口气,使锅灰飞粘到打了油沥子的脸上,成为黑脸。诸葛亮在《拜台》中,在袖内巧妙的藏好喷粉工具,唱到“老贼放下泼妇脸”时,用遮脸的袖子一甩,脸色刷地变成黄裱色,也可由管前场的配合表演向演员脸上喷黄粉变脸。旦角的变脸如《游西湖》中,李慧娘的人变鬼、鬼变人的技巧,以及《无底洞》的玉鼠精,用罗底纱和橡皮筋制作成三个不同脸形藏在前额下,当场转身迅速逐一拉下,变三次脸,以示玉鼠精在猫精追逐之下,招架不住现了原形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