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秦腔,又叫“西路秦腔”、“西府乱弹”;民间俗称“桄桄”。新中国成立后,鉴于流行关中西府地区定名“西府秦腔”。盛行于凤翔、宝鸡;流行于千阳、陇县、太白、凤县、扶风、岐山、眉县、武功;向南流行于汉中、安康;向北流行至耀县、富平;并流传至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河南、河北、济南、重庆、湖北、广州等地。
据西府秦腔名老艺人孙双钱口述,西府秦腔明代末年已有班社演出活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为西府秦腔昌盛时期,仅西府10余县,即有100多班社流动演出,曾有“四大班,八小班,七十二个馍馍班”之说。
西府秦腔传统剧目,约有千本以上,但无剧本存留,仅靠艺人口述相传,因而,失传很多,据挖掘整理统计现有600余本。以“列国”、“三国”、及“说唐”戏居多。其次为历史戏、民间故事戏,并有不少连台本戏。经常演出的有《鸿门宴》、《黄巢反唐》、《潞安州》、《石佛寺》、《破洪州》、《斩黄袍》、《太和城》、《精忠保国》等,都是气势雄壮、激荡人心的优秀剧目。
西府秦腔剧目比较古老,据传有《断王霍霍》一剧,十分独特,为其他各路秦腔所没有。故事情节是剧中一女妖所变化的角色,扮演女妖的演员在演出中,乘机跑下舞台,并混迹妇女观众中,说笑逗趣,充当好人。其他角色相继下台搜寻女妖,女妖发觉后,即在观众中穿行躲藏,直至逃上舞台,其他角色亦随之追上,并捉住女妖使其露出真相全剧结束。这一剧目仅在旱情严重时演出,以示除妖斩魃;同时,剧目中还有比较特殊的戏,如《双钩鱼》,反映前后两个不同朝代的历史事件,同一角色扮演两个不同朝代的人物,且层次分明,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