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秦腔唱腔

西府秦腔唱腔细腻清朗,委婉动听。除板腔体外,仍保留了较多的“秦吹腔”。并运用了“二黄”调、“勾腔”及“罗罗”腔等,以丰富自己的唱腔。

西府秦腔唱腔细腻清朗,委婉动听。除板腔体外,仍保留了较多的“秦吹腔”。并运用了“二黄”调、“勾腔”及“罗罗”腔等,以丰富自己的唱腔。据老艺人李嘉宝讲:“西府班社有个规矩:所聘请演员、文武场面人,要求既会‘秦腔’,又要会‘秦吹腔’,否则,一律拒聘。”西府秦腔粗矿豪壮,唱腔讲究火而不爆,沉而不散;表演重虚,并有不少独特技艺。如耍双鞭、抡麻鞭、鞭扫靠旗、耍牙、打五雷碗等;角色分行,有四大行,七小行之说。并讲究一角多能。如老生兼演大净,须生兼演小生,小旦兼演小生,武生兼演武丑,小花脸兼演彩旦;脸谱化妆有突出的特点,粗直大方,注重轮廓,显得庄重、魁伟,而又富于夸张浪漫色彩。在乐器运用方面,文场以二弦为领奏,辅以月琴、板胡、笛子、唢呐、唧呐等。民国初年又以板胡代替二弦为领奏乐器,并在各戏班推广;武场面除与中路秦腔所用的鼓板铜器相同外,常配以社火锣鼓。西路秦腔发展至解放前夕,由于中路秦腔不断发展,对西路秦腔影响很大,演员相继改唱中路秦腔,并将西路唱腔融会其中。著名秦腔演员仁哲中即是吸收了西路秦腔唱腔之长,成为独具一格的“任派”唱腔。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西府秦腔老艺人张德民、李嘉宝、魏甲合、孙双钱等参加了陕西省第一界戏曲会演大会。分别演出了《太和城》、《打骡子》、《搬石头》、《搜宫》、《王魁盘城》等折戏,均获大会奖状。同年8月宝鸡专区召开16县(市)名老艺人座谈会,展览演出《沙陀国》、《桑园会》、《时迁偷鸡》、《古城会》等剧目;同时选拔20多名老艺人到西安献演了《双灵牌》、《诸葛亮撑船》、《伍员逃国》、《白马坡》、《三义节》等40多出传统折戏,受到普遍欢迎。1958年后,西府秦腔已无正式班社存在,幸存的老艺人也都先后返乡改行。至此,中路秦腔取代西府秦腔而流行西府各地。

上一篇:秦腔唱词的合辙   下一篇:西府秦腔的历史发展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