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亦称“竹琴”,“道筒”是一种打击乐器。它用竹筒为体,长约65到100厘米,筒底蒙以猪或羊的护心皮。用时以竹制筒板合用。后也有改用云板的伴奏道情,故称渔鼓道情。渔鼓在宋人诗中已有咏叹,渔歌道情在湖北流行始于明清之际。明人卓人月在《寒夜录行》中说:“我大明,诗不如唐,词不如宋,曲不如元。不过吴歌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铰丝等小曲,可谓我大明文艺之特创。”这些民间时调小曲沿长江而上,经黄梅、武穴、汉口传入湖北荆州地区,然后再由荆州传到襄樊、老河口、郧阳等地,与湖北各地音乐结合,化为当地民间小曲,融入高跷、采莲船、蚌壳精、敲碟子等歌舞中。逃荒时用它走四方卖艺糊口。同时也自然地吸收一些当地曲调如西宫调、梁山调、南曲等,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沔阳的渔鼓道情。
三棒鼓历史更早,传说唐时已有,当时叫三杖鼓,由一人颈挂扁鼓,手轮三根小木仗,三杖轮次击鼓,并以一杖轮流抛掷空中。边舞边击边唱。发展到宋以后,从演唱小曲到中长篇,并从话本、鼓词中移植事故,如三国、水浒、封神、西游、薛家将等。声腔发展到后来,除平腔、悲腔、凤尾腔、杂花腔、鱼尾腔外,还有十枝梅、摘花调。唱词多为三五一七句,即各句字数为五、五、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