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衫子
“推衫子”又称“起霸”,由一系列连续的舞蹈动作组合而成,用以表现整冠束带,点将阅兵,准备出征的规定情境,烘托出一种威武雄壮的气氛。但随着行当的不同,剧中人物不同,又有所区别。诸如“起布”(指吕布)、“起金”(指金兀术)、“起剪”(指王翦)等,便与“起霸”(指西楚霸王)不一样。
2、登场
所谓“登场”,就是演员从后台撩开门帘走到台口与观众见面的过程的法则。包括站、坐、走、停、转等的规矩。不论大登场、小登场、文登场、武登场,都有大致相同的法则。川剧艺术家们将其归纳为:“一亮、二顿、三转、半回头”。即为亮相——九龙口和弓马桌边停顿——转半身——回转正——中场口转整身——回头面对观众。只不过,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幅度和力度。
3、亮相
亮相,是角色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也是最突出的印象。它是出场后或下场前的一个短暂的静止,近似雕塑的姿态,从而表现或强化人物的外貌和内心的精神状态。动作虽小,但至关重大。表面上是静止,实质上是内心很不平静。亮相亮得好,观众也叫好。
4、整冠
人物出场亮相以后,接着便是用两手检查头上的帽子戴好没戴好,此身法叫做整冠。在接见、求见、会见等场合使用,表示衣冠整作,文明神貌,有修养。俗话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可见,川剧舞台上的整冠也是源于生活。
5、理须
理须,就是理伸胡须。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男人出门办事都要刮刮胡子,长胡子要梳伸。理须的表演程式便由此而产生出来。但在川剧表演理论中,根据“三”、“满”、“札”三种不同样式的胡须,又各有不同的理法,有各自不同的规范。如理三股组成的胡须,用食指和中指,掌心向下;理满满一口胡须,张开五指,掌心向下之类。
6、趟马
趟马,又称“跑马”,是剧中角色骑马的身段。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有一整套规定性舞蹈动作。至少有竖鞭、收鞭、摇鞭、抓鞭、举鞭、执鞭、扬鞭等8个主要环节。
7、卧鱼
扭身下蹲,仰卧左脚跟,眼望天空。游园、醉酒等场合常用。
8、卧云
左脚撑住全身,右脚擦下,脚掌朝天,脚背贴地,身仰卧。
9、飞燕
单脚独立,两膀分张,斜成直线,掉头回顾。
10、下腰
双手手心向上高举,上身缓缓向后仰弯,直到手将着地为止。
11、走边
武戏专用,表现剧中人物夜间潜行出逃,靠路边疾走。
12、三转腰
两脚交叉,双手外指,脚肢旋转,左右往复。
13、站熬鱼
左脚独立,右脚向后伸,两膀平举,身俯卧,头仰望。
14、木偶身法
形体动作形同木偶,别具一格。
15、灯影身法
形体动作形同灯影,颇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