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道具“翎子”

翎子,即雉尾,又叫野鸡翎子。和中国所有的剧种一样,这是川剧传统戏中常见的头饰和表演的道具。头上插翎子是先民们的一种风俗。源于古老的自然崇拜中的飞禽崇拜。

翎子,即雉尾,又叫野鸡翎子。和中国所有的剧种一样,这是川剧传统戏中常见的头饰和表演的道具。头上插翎子是先民们的一种风俗。源于古老的自然崇拜中的飞禽崇拜。

这种崇拜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是图腾信仰,即认为我们人类与所崇拜的图腾之间有血缘关系,先天就具备了所崇拜的图腾物的能耐,如龙,凤,鹰,虎等;

二是精灵信仰,即认为万物皆有灵,佩带上某些飞禽走兽的标识物,如:豹尾,鹰羽等,这些飞禽走兽的精灵就会附在人身上,使人具有超凡的本领而不可战胜。故,在戏剧舞台上多数时间是一些英雄和很有能耐的人物才戴翎子。
据老一辈艺人们说翎子出自于秦岭山中。是一种叫“斤鸡”的尾羽。据说斤鸡个头不大,一只鸡的肉只有一斤。每到冬天就飞到雪地里找吃的,大雪压住了它的尾羽。待它起飞时就被拔下,这种翎子就叫雪(血)翎。另外还有就是用枪把斤鸡打下再拔毛,这种叫死翎。其中,尾羽正中的一对叫头翎,其羽毛丰厚,翎骨粗壮,内行称为肥翎;长在头翎两边的尾羽依次唤作二翎,三翎,其肥厚长度依次递减。在购买翎子时,主要看翎骨是否粗壮饱满,羽片是否光亮完整,骨根处有无血丝,以判断是否为死翎或雪(血)翎。据称,血翎光泽,韧性均比死翎好。翎子用久了,就会出现羽片发毛的现象,这时将其平置于地下,轻轻一扫,再用虎口轻轻一抹,即可还原。老一辈艺人说,翎子不宜敞放,因为有一种蚊子要吃它。实际上是一种微生物,与羊毛线被“虫打”的道理是一样。通常的办法是用竹筒来收装翎子,然后内置樟脑丸就可保无恙。翎子比较贵,又易受损,过去很多草台班子没有财力购买,就只好以蔑条粘贴纸屑代替。

川剧的翎子一般由翎子和翎脚子两部分组成。其中翎脚子是起到将翎子固定到头盔上,并延长翎子长度作用的。过去,川剧的翎脚子是硬的,也只有三寸左右长。上个世纪60年代,戏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全国公演后,其中孙悟空和白骨精的弹簧翎脚引起了各川剧院团的注意。川剧的翎脚也改为了弹簧,加长到五寸左右,并且以孔雀羽毛为装饰,显得更美观了。在演出实践中翎子最易折断,老先生们总结的诀窍是:搬哪边的翎子头就向哪边偏一下,挽花时圈子挽大点就不会断了。

在川剧舞台上,翎子是一种人物身份的标识和特殊形象的表示。例如:

1、挂帅出征的武将,在帅盔上加翎子为装饰,如,〈黄鹤楼〉中的周瑜,〈点将责夫〉中的穆桂英;

2、表示为少数民族的装束,如,〈坐宫〉中的杨四郎,〈沙陀搬兵〉中的李克用;

6、表示为凶狠残暴的职业者,如,〈窦娥冤〉中的刽子手,〈跪门吃草〉中的门军;

4、表示插旗造反的山寨大王,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盘山〉中的郭山岗。

5、表示为神怪动物的触须,如,〈别洞观景〉中夔龙和白蟮。《金霞配》之中的龙太子。一般身份地位比较高的是带一对翎子,如地位比较低的刽子手则只带半边翎子,而在〈战南海〉中的黄鳝精则也只带一只翎子,以表示为黄鳝的尾巴。

上一篇:川剧中的代角   下一篇:川剧中的“生”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