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角色行当

川剧的角色行当,即川剧的表演体制。是川剧艺人根据自身条件和特长从事艺术审美实践的结晶,同时是川剧表演区别于其它剧种表演体制的标志和依据。

川剧的角色行当,即川剧的表演体制。是川剧艺人根据自身条件和特长从事艺术审美实践的结晶,同时是川剧表演区别于其它剧种表演体制的标志和依据。

戏曲界的古语“脚色行当”,可简称“行当”或“行”。本义仅指戏曲演员从事舞台角色创造的“工种”。川剧的“脚色行当”,主要沿袭清代“移民填川”过程中入川演出的诸腔戏班。

辛亥革命以后,古语“脚色行当”渐渐衍变成现代汉语“角色行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扩大而丰富起来——包括了戏曲演员的工种“行当”和舞台形象“角色”两种类型。川剧“角色行当”的称谓及其涵义也相应发生了不少变化。“行当“的基本类型一般习分五类,即小生、旦角、花脸、须生、丑角。而“角色”的类型,则按舞台形象的性格气质、表演特点、人物年龄、剧中地位、角色穿戴、面部化妆、社会地位等衍生出多种多样的说法。

就“行当”的基本类型而言,小生行一般指俊扮剧中青年男性者,表演中均不挂“须”;旦角行不再统称小旦,而且绝大多数皆为女性演员应工;花脸行习分大花脸、二花脸,不再称大面、二面或净、副净;须生行指除小生、花脸、丑角以外俊扮的中、老年男性,不再包括小生而统称“生角”(清末民初,小生与老生的区别已趋明显),所谓“末”,则专指扮演剧中下层人物的配角或次角,表演时皆要挂“须”;丑角行也不再称三面、三花脸或小花脸了。

然而,川剧的角色行当,由于沿用、习用、错用、借用等诸种原因,长期存在着古今混杂、粗细不一、经纬难辨、众说纷纭的状况。川剧界对于同一称谓的阐释往往也不尽相同。

上一篇:川剧表演艺术的“身法”介绍   下一篇:灯戏声腔的特点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