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演出扮相

戏曲人物的各种扮相,男性脚色的盔头和髯口,女性的发髻造型,是塑造形象的主要标志。盔头,是传统剧中人所戴各种盔帽的通称。大体分为盔、冠、巾、帽四大类。

戏曲人物的各种扮相,男性脚色的盔头和髯口,女性的发髻造型,是塑造形象的主要标志。

盔头,是传统剧中人所戴各种盔帽的通称。大体分为盔、冠、巾、帽四大类。其称谓多以脚色的身份,及帽的形状和用途命名。盔头备有特点。盔是硬体,多属武职人员所戴;冠多是半圆体加饰物,文武、男女都有;巾是软体帽,制作简便,可折叠易保管;帽基本属硬体,装饰较少,有绣面和素面。戏剧盔帽约有一百多种,使用上下不分朝代,通常在同一出戏里,出现皇帝戴秦汉的冕旒(珠盘盔);奸相戴古代的梁冠(射箭眼帽);氶相戴宋代的长脚朴头(黑绒相帽);朝臣戴明代的官帽(方翅纱帽);儒士戴唐代的“学士巾”;衙役戴清朝的“皂隶”帽等,已是约定俗成,可以不加深究。建国以来,在新编历史剧和神话剧中,创造了许多新型的盔帽,大大丰富了戏曲盔箱的品种。

盔头

1、射箭眼帽,帽顶有个缺口,状似城垛的箭眼而命名,实类古代的梁冠,专为太师和国丈所戴。潮剧传统戏《辩本》中的庞洪、《三国》戏里的董卓等皆戴此帽。

2、黑绒相帽,是以宋代的长脚朴头变化而成。帽桶贴黑绒布,故名黑绒相,属纱帽类。潮剧传统各类纱帽上面,都饰金线装饰边纹,力求与绣金服装谐和。宋代的包拯等相级官员皆戴此帽。

3、绣状元帽,与方翅黑纱帽作用同。为给年青穿红的状元公俊扮,将纱帽桶改贴大红缎,绣牡丹花及金饰,专称状元帽。探花和榜眼则们粉红或湖色。还规定状元应插金花(荆花)一对,其余二人各插一支区别。

4、珠笠解元巾,是潮剧古式学士巾,解元上京赴考路上所戴。帽顶罩上一个珠坠笠形圈,既有纹绣装饰物,又有遮阳的实用意义。后共用于举子学士,也称“学士巾”。

5、“痴哥转”,是孩童戴的帽圈,与“孩儿发”头套作用同。其帽沿的前后边缘,装缀有黑色丝线各一排,代表毛发,两旁有硬绸花二束,象征孩童的双髻。装饰性强,富有戏曲的艺术意境,男女演员扮孩童时很方便。

6、狮头额子,即帽前的围额子,是盔的组成部件,可扎在六角巾(素罗帽)或杀首巾(旗牌帽)之上,给偏将、卫士、刽子手戴。因额子上有狮头装饰,故名狮头额子。

髯口

髯口,是戏曲人物所挂的假须,潮剧直称为须。演员通过髯口的运用,帮助身段动作,刻划人物性格情绪,因而形成了一套“髯口功”。髯口的样式主要约有10多种,有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区别,样式能够揭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色泽分黑、苍、白,可以判别年纪的程度。一般须长而丰满者是上层贵绅,稀疏零落者属底层人物。此外,还有紫色或五色的髯口,多用于外族或神妖人物。

常用主要髯口

1、“文胡”(满髯),是一幅密而长的连腮长须,用于上层人物,老生花脸皆用。

2、“开口胡”(扎髯),是把满髯的正中剪一绺,多给那些性格粗犷、好勇狠斗的武净脚色扮用。

3、“开口”(短扎),将扎髯剪存半截,为一般武夫(二花脸)所挂。

4、“山牙须”(三髯),是分三绺的长须,适合文雅俊秀的老生行当徒。

5、“鼻须仔”(鼻扎),用铁线搭少许须毛,分左右二拨,中间有小缺口夹于鼻中隔,能摇动,多用于清代、近代人物。

发髻

发髻,是戏剧人物妇女头发的装饰造型。不同的发髻式样,能够体现脚色的时代特征和身份、年龄、性格等。潮剧梳扮发髻称为打“头鬃”。老太婆的“鬃”型,有“龟鬃”、“崎鬃”、“梭仔鬃”、“吊桶鬃”等多样,多来源于生活。还有“白毛婆”和“黑毛婆”之分。现代舞台上的发式,既有插满珠翠的“大头”(珠头),又有多留毛发、少加饰物的仕女发型,还创造了具有朝代特点的唐、宋发髻。发髻造型更加丰富多采。

传统发髻

1、“大后斗”,是潮剧传统一种高髻发式。面部左右梳对称抓髻二片,头顶垒一小纱鬃,脑后像船帆一幅,辅缀结各种金银饰物配件,有鬃匙、后尾夹、凤钗、水鬓花、梅花粒等共数十件。此发式和明刻本《荔镜记》的插图中黄五娘相似,来源尚待考证。以前上演传统戏《荔镜记》中的黄五娘,现代上演《龙井渡头》中的余美娘,概梳这种发髻。

2、“后尾仔”,是“大后斗”的简型,传统戏《杨子良讨亲》中的乳娘,《铁弓缘》中的店婆等,都梳这“鬃”式。现潮汕饶平县山区,丰顺县圩市上,经常还能见到装扮这类发髻的妇女。

上一篇:潮剧演出服饰   下一篇:潮剧主要脸谱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