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演出服饰

潮剧有一套传统的衣箱规制。建国前旧潮剧班的全套设备,分贮于10只木箱里,标记号次,专人管理,井井有条。戏衣和帐幔装在第2、第3号箱,由大衣师傅专管。

潮剧有一套传统的衣箱规制。建国前旧潮剧班的全套设备,分贮于10只木箱里,标记号次,专人管理,井井有条。戏衣和帐幔装在第2、第3号箱,由大衣师傅专管。服装基本样式的名目约有30多种,以明代服饰为基础,渗入一些其他朝代的服饰样式,通过色彩、纹绣和质料不同,以及穿戴搭配的变化,分别贵贱、贫富、文武、男女、老少和番汉等,只要配备有100多套共用服装,就可满足上自周秦两汉,下至唐宋元明(清服及现代除外),各个朝代,各社会阶层,以及九天玉宇、海底龙宫等各式各样人物的穿用。

潮剧戏衣具有“顾绣”的传统风格,如甲一类,采用金银线镶嵌、托底垫高、浮雕立体的刺绣技法。绞饰有龙、凤、鸟、兽、虫、鱼、花卉、云、水等内容。色彩华丽,对比鲜明,装饰性强,把潮外刺绣工艺融化于舞台服装之中,成为潮剧戏衣的特色。建国以后,潮剧服装不断改革创新,在新编历史剧的服装设计上,力求反映历史育景,体现时代特点,从而逐步从“衣箱”制转化为剧目专用制。

1、袍,简称,圆领、大襟、大袖(带水袖),长及足,袖跟下有摆,满身纹绣,为帝王将相及朝廷命官的公服。袍常备红、黄、青、白、黑5种正色,及增加若干其他副色。潮剧的身绣金线,鳞纹是立体的。还规定黄色的脚趾应画五爪,其余只画四爪。潮剧传统凡挂须穿的脚色,胸前应加挂一个红或绿色呢布的“肩”,据说是从古代生活里使用的“须套”沿袭而来。对穿黄或红的小生脚色,同样也须配挂一个绣狮子或珍禽的“肩”,称“小生”。现在舞台上有的使用,有的已废除。

2、开台(即开),斜襟和尚领,大袖(带水袖),长及足,袖跟下有摆。其他剧种用于武职,而潮剧则用在文官。如黑色“开台”的衣身绣有金银线的大小狮子二只,谐音为“太师少师”,专给朝中太师或国丈穿用,传统戏《辩本》中的庞洪穿此服装。

3、大甲(即大靠),圆领、紫袖,长及足,甲身分前后两片,并两片膇裙系于腰间。肩背插甲旗4面,传说早期的背旗足长方形,绣-个“帅”宇或“令”字,后来才改成三角形。大甲分男女二种,男的甲肚绣开口狮头型,女的绣双凤朝牡丹,下半截加绣飘带-围,称“宫衣甲”。

4、舟甲(即改良甲),俗称甲坐。分两截穿,不配甲旗。上身、肩膀、膇裙,前后裳带简少,紧身轻便灵活,有利翻滚武功表演。常用深红、墨绿、玉蓝、褐色等色底,满绣金银线图纹,显得庄重威武。凡偏将、校尉等皆可穿用。

5、武铠(即铠甲),样式与大甲相似,是整件式服装,无凸起的甲肚,不配背旗。衣色常用深红或大红,衣身满绣龙虎走兽和几何图案花边,多饰金银线,鲜艳华丽,穿用简便,质感很强,作为侍卫及御林军专用服装。当保卫状元公游街时出4人,一式4件为“堂”,穿这种服饰的卫士,应各执蜈蚣旗、“门枪旗”。

6、五彩裙,是用5种颜色的丝绸拼接而成的马面裙子,男女均可使用,其用途甚广,虚拟性也强。诸如落魄寒儒、番邦将帅、江湖侠客、宫廷贵妇,以及化子、乞婆都可穿用。用此裙应拉起二角,着于贵族表示华贵,用于贫苦的人,能感破敝寒酸。这和传统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写意性十分统一和谐。

靴鞋

靴鞋是服饰的附属部分。长简盖住脚面的深帮子鞍称为靴,余者为鞍。通过鞋面颜色、纹样的变化,鞍底厚薄的不同就能创作出多种多样的品种,以满足剧中备阶层人物穿用。舞台上使用的靴鞋,是不分剧目、不分朝代的。一个剧团须备多少靴鞋,根据上演剧目多少和穿用人数而定。从前戏班的靴鞋基本是共用的,一般备有各种靴鞋四、五十双就够了。建国以来,逐步建立专人专用鞋的制度,加上一些剧目专用鞋,现在一些剧团已增加到100多双。

靴鞋归纳起来,可分为长靴、短靴、男鞋和女鞋四大类。厚底长统靴,分别绣面和素面二种,靴底的厚薄,从二寸至五寸不等,以适合演员脚色表演为准则。长统靴穿用的范围较广,所有文官武将、文生武生均可穿。短靴多属武人穿用,一般用薄底,便于开打。男鞋形似生活鞋,其特点是鞋头起立体线二条,俗称“双鼻”,或垫一个突起如意形,俗称“勾纹鞋”。女鞋面一般绣上花饰,武旦的鞋头加缀上五色丝穗一绺,称为“彩鞋”,也用于花旦角。

上一篇:潮剧演出道具   下一篇:潮剧演出扮相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