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潮剧的唱腔结构属南曲的曲牌联套体制。
我国戏曲表演人物的手段是唱帮念打,称为“四功”,“唱”为四功之首,也是不同剧种的区别所在。曲牌联套的唱腔结构是我国古老的音乐结构形式。唐宋的大曲、宋词、鼓子词、唱赚等歌舞音乐和说唱音乐,已具有曲牌联套的雏形。元杂剧,宋元南戏,以及明传奇,其音乐结构体制也是曲牌子联套,不过元杂剧(北曲)与南戏(南曲)在曲牌联套的规则上有所不同,北曲的曲牌联套较为严谨,一个杂剧通常由四折(四出)一楔子构成,一折戏的音乐,就是一组套曲,每组套内限一种宫调,全剧四折即分属不同宫调的四组套曲。南戏则不同,南戏最初是在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保留着民间音乐的自然形态;南戏在发展之后,特别是到明传奇阶段,也采用曲牌联套的形式,不过没有象北曲样严谨,即每组套曲可用两个以至三个宫调,这是南曲套曲的一个特点。
明代潮剧的唱腔,还吸收了潮州民间音乐小调,如《荔镜记》第七出,在曲牌中就有民间小调如《答歌》等。可以看出,明代潮剧的唱腔,是继承了南戏“益以里巷歌谣”,“即村坊小曲而为之”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