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潮剧有七个行当,即生、旦、贴、外、末、净、丑。
行当是我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例。它是根据年龄、性别、身份、职业、穿戴,以及行为特征的不同而形成的人物类型。戏曲行当的形成经历了漫和的发展过程。唐代的参军戏有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这是一对喜剧人物。这两个角色逐渐演变,成为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和副末两个行当。至元代杂剧,形成五个行当,即旦、末、外、净、杂。宋元南戏以及明传奇,由于剧本内容的丰富,人物增多,行当又再发展,形成生、旦、贴、末、外、净、丑七个行当。比如《琵琶记》,有七个行当:生-蔡伯皆;旦-赵五娘;贴(占)-牛氏;外-蔡公;牛丞相;末-家院、堂官;净-蔡婆、牛府老姥姥;丑-婢女、张媒婆。
潮剧明本《荔镜记》、《苏六娘》中,也是七个行当:《荔镜记》生-陈三;旦-黄五娘;贴(占)-益春、伯贤夫人;外-陈伯贤、黄九郎;末-陈伯贤之父、卓二;净-林大、小七、差役;丑-陈伯贤之母、李姐、驿丞。《苏六娘》生-郭继春;旦-苏六娘;贴-桃花;外-苏六娘之父;末-苏六娘之母;净-林婆;丑-书僮。这七个行当在明末再发展变化,净发展为大花脸,扮演阳刚人物;末和归人生行或旦行;丑行再发展丰富,专扮演喜剧人物。至现代,归纳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