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州民间歌舞音乐发达。潮州地处边陲,唐宋以降,中原文物流入,土著有畲歌、疍歌,俗尚斗歌。民间盛行英歌舞、纸影戏、锣鼓乐、唱歌册、关戏童、扮土戏等。南宋漳潮潮语地区,“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共相唱率,号曰戏头”,“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为之,毫无顾忌,其名曰戏乐”。其称呼为“戏头”、“戏乐”、“淫戏”或“乡谭杂戏”,应是属于民间艺术形式,或有民间故事情节的俗歌小唱,它的唱腔离不开俚俗伕曲、民歌小调。如潮州民间小戏《桃花过渡》,进伯和桃花姐,一唱一答,俗叫“斗畲歌”,唱以十二月调(灯笼歌),扣以“蚯蚓歌”,贯穿全戏,其对白也夹杂猥亵粗俗野语。这种以乡谈故事为内容,以对唱或斗歌为形式,以村坊小曲为腔调,正是民间小戏的显著特征。它是潮剧唱腔形成早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南戏在潮州的流播。宋元以后,潮州民间音乐、说唱音乐十分流行,“民俗之诗,披之管弦”,唱名应用数字谱,以二二四五六七八记音念谱,俗称“二四谱”,吟唱以潮州方言,一派南曲风韵。南戏的一支,正字戏流播潮州以后,即以正字戏为楷模,搬演正字剧目,以潮音演唱,“易语而歌”,故有“正字母生白字仔”之说。其腔调“以土音唱南北曲”,由于白字用潮腔演唱,明白如话,台上台下能够交流,产生戏剧效果,因而受到土族和群众的欢迎。每晚演出,至半夜,常转换一出以白字演唱,俗称“半夜反”(这种“半夜反”,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所搬演正字戏的剧目,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记》、《白免记》等。可以看出,在潮调《金花女》和《苏六娘》的唱腔中,是以曲牌联曲为主,间入大曲音乐、弹词唱赚、民歌小曲。而犯调手法的使用,则是唱腔音乐变化技巧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