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表演艺术很有特色,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这就是扮演人物的广泛性,身段动作的技巧性和语言的通俗性、诙谐性。
扮演人物的广泛性。潮剧扮演的人物,十分广泛,有皇帝、将相、文武官员、门官、驿丞、解差、豪绅富翁、儒士、书生、店家、媒婆、卖艺人、卖卜者、乞丐、无赖等,三教九流,无所不演。有闹剧、喜剧人物,也有正剧、悲剧人物,有正人物,反面人物,也有不好不坏的糊涂人物。
由于丑人物的广泛性,一些剧目中的丑角人物,不止一两个,多的三四个,比较典型的就是新整理本《金花女》,全剧十一个人物中,竟有七个由丑扮演。
由于扮演人物的广泛性,潮丑一行又分成十类,十类丑各有其基本法,以适应扮演多种人物。
1961年,潮剧界曾举行一次丑戏汇演,参加汇演的十五个剧团共演出了二十二台丑戏,有文戏、武戏、正剧、喜剧、主角、配角,都有丑角精彩的表演,显示了丑角扮演人物的能量。
第二个特点是身段动作的技巧性。潮剧有一句艺诀,叫“无技不成丑”。没有表演技巧,便演不了丑戏。潮丑的表演技巧,有功法和特技两类。功法一般是指身上穿戴或随身小道具运用的技巧,如水袖功、折扇功、髯口功等;特技一般是指带有杂技性质的表演,如椅子特技、梯子特技、吊绳特技等。
第三个特点是语言诉通俗性。潮丑语言衣地方色彩,通俗、易懂、形象化,早在以中原音韵演唱的南戏传入潮汕之初,丑角便率先用潮州方言演唱,“老丑白话”就是潮剧这个历史演变的写照,“老丑白话”这句话,后来成为潮州方言的一句俗语,意谓不打官腔,说明白话的意思。
“白话”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很少用书面语言,不论男女老少,一听就懂。以《柴房会》李老三出台的一段道白为例:为生计,走四方;肩头作米瓮,两足走忙忙;专卖胭脂“投”共水粉,赚些微利度三餐,虽无四两命,却有三分力,自赚自食免忧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