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调的调子

临桂县仍然存有许多传统彩调剧目,它们被当地群众视如家珍,如《杨京带小》,《王三打鸟》,《娘送女》等等,几乎全是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爱情,并揭露、鞭挞旧社会的喜剧,也有少数正剧和悲剧。

临桂是广西彩调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早到清代,彩调已经在境内风行。因为其老少皆宜,诙谐幽默,活泼欢快,彩调被当地群众称为“快乐的剧种”。

时至今日,临桂县仍然存有许多传统彩调剧目,它们被当地群众视如家珍,如《杨京带小》,《王三打鸟》,《娘送女》等等,几乎全是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爱情,并揭露、鞭挞旧社会的喜剧,也有少数正剧和悲剧。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现代彩调剧,引进了话剧的表演形式;彩调的人物扮相,行体动作,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

彩调传统剧种主要有:独角戏(丑角一人表演),对子调(即小调子,小丑、小旦同歌同舞同台表演),三十六出江湖戏(即大调子),三小戏(单出),出头戏(中型),整本戏等。临桂彩调使用的主要道具有:扇子、手绢和彩带,俗称彩调“三宝”;彩调乐队使用的乐器有:二胡、板胡、调胡、司鼓、六锣、小锣等。

临桂彩调行当以旦、丑、生为主,少有净行。脸谱有大花脸、老脸、草脸、小花脸等。其中,小花脸的花样很多,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鼻梁中间,用白底黑边勾画出青蜓、蝴蝶、虾子、青蛙、乌龟、蛇、或葫芦、梅花、等不同动物或花草形象。

彩调是贫民艺术,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平常的日子里,在街头巷尾随便搭上简单的戏台就可以开演,只有到重大节假日演大戏时,演员们才浓墨重彩画出各种不同的脸谱,才把各种乐器全都用上。在表演彩调的过程中,男女角色各有一百多种基本动作,分为:步法类、扇花类、转身类、手花类等。

上一篇:彩调的影响   下一篇:彩调审美文化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