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路壮剧的表演,皆有特色。北路壮剧的表演,生、旦都拿扇子,丑行彩旦用团扇(葵扇),小生、花旦用折扇。南路壮剧的表演,角色也有分工。花脸分大小花脸,小生有文生、武生,旦角有正旦、武旦、老旦。师公戏的表演,早期有七十二种面具,每种代表一类人物,各有自己的典型身段。以后创作、改编演出的《红铜鼓》、《夜明珠》、《玫瑰花》、《百鸟衣》、《水轮泵之歌》等,皆博得观众的好评。
壮师戏表演初时着红衣戴木面具,后改为化装着戏服。
广南壮剧的表演特点是舞蹈性强,以扇子为主要道具,生用团扇,旦用折扇。主要曲调为女唱“乖哥来”,男唱“依阿里”。演出前由班主进行开台仪式。在后台设一香案,烧香3柱,酒3杯,敬献戏神,班主口中念念有词,祈祷演出成功,乞求神灵保佑全村寨人安畜旺、五谷丰登。演出结束,以同样形式收台(封箱)。演出一般是在广场上垒土台或用石条木板搭临时戏台,顶上盖一块大布篷,一块横幕从中一隔,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横幕中画麒麟、龙凤等图案,两边挂门帘,帘上画荷花、石榴、寿星等图案;后台置条桌一张,上供“老郎神”牌位.两边放衣箱、头盔、把子等;前台置一桌二椅,文场居左,武场居右,戏师傅坐在桌后提示台词,指挥演出。广南壮剧演出有“文不离扇,武不离刀,侧身出场,台中亮相,先礼后唱,拜揖人场的传统表演程式。文官出场的“上引台”程式接近汉族剧种的“排朝”;武将出场的“上跳台”接近滇剧早期的“推衫子”。小姐庄重,书生文雅,大王草莽……惟小丑放荡不羁,可以唱前不礼人,入场不揖,插科打浑,任意发挥,故有“小丑出场,笑断肚肠”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