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壮剧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支系沙族聚居的广南一带。原名“沙剧”或“沙戏”,系由沙族歌舞受汉族戏曲影响发展而成,分为北路沙戏和东路沙戏,皆形成于清光绪年间。1868-1873年,广西西林县那劳戏班首次到广南北部的一些村寨演出。富宁土戏也同时流传到广南东部山区,群众十分喜爱,便向村中掌权的寨老提出要求,愿意集资建立戏班。平时在本地搞法事活动的“麽公”(一般都是壮族中的文化人)顺应群众要求,有的去外地学戏,有的则从外地请戏师来教戏,并结合本地民歌、舞蹈、说唱等艺术和“麽公”行法事时设坛打醮的锣鼓法令、咒语等,创造了北路沙戏和东路沙戏。清光绪初叶(1875年前后),北路沙戏建立了底圩、弄追、坡佣、者卡、西松戏班,东路沙戏建立了里扣、乐贡戏班。1916年,北路又建立了普迁戏班。1957年,东路建立了板蚌戏班。这九个戏班中,有六个是“麽公”负责执掌,担任戏班班主。故有麽公不开腔,戏班不开箱之说。沙戏这种戏剧与巫术相结合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原半戏班中的大部分“麽公”成了编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