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壮剧是广西壮族戏曲剧种之一,其主要流行于桂西南壮语南部方言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县以及越南北部一带。越南北部的岱侬剧也是南路壮剧的自然传播。南路壮剧源于当地民间歌舞,既受靖西提线木偶戏的影响,最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演唱形式,后逐渐丰富发展而为戏曲形式。唱时常用“呀哈嗨”衬腔,故又叫“呀嗨戏”。伴奏乐器以清胡(比京胡略大)、厚胡(又叫土胡,比中胡短粗)、小三弦为主。也受德保县东关乡汉龙村汉亭屯的“昌仗喊”,意即“祭师戏”的影响。德保县南路壮剧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地方特色浓郁,不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南路壮剧在行腔时,还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演员在台上演唱,乐队在后台助唱。帮腔多用在起板首句和唱段收尾的衬词、拖腔,末句为重句全帮。这种帮腔手法,无论在制造舞台气氛,烘托剧情环境,还是对人物内心感情的的揭示,渲染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南路壮剧的表演,角色也有分工,行当大略分为生、旦、净、丑四行,花脸分大小花脸,小生有文生、武生,旦角有正旦、武旦、老旦。南路壮剧是在继承中创建的,它们扎根于壮族地区,从本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艺精华中吸取养料,运用地方风土人情和本民族语言,创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南路壮剧,深受壮族人民的欢迎,并沿袭至今。因为德保和靖西是南路壮剧的两大发源地,所以南路壮剧也称为“德靖壮剧”。2005年该剧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