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南路壮剧的基本特征

原生性。南路壮剧是在壮民族生活的土壤中产生,在壮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曲艺术形式,因而具有原生性和原始性的特征。南路壮剧主体唱腔“平板”的演变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特征。

靖西南路壮剧作为壮剧的一个分支,具备了壮剧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原生性。南路壮剧是在壮民族生活的土壤中产生,在壮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曲艺术形式,因而具有原生性和原始性的特征。南路壮剧主体唱腔“平板”的演变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特征。

2、民族性。南路壮剧所反映的主体内容、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及其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首先,南路壮剧的主要是根据壮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一部分现代生活改编的,它通过舞台艺术形象,反映壮族。南路壮剧传统剧目的剧本都是来自壮族传统的创世英雄史诗和长篇故事歌谣,如:南路壮剧的传统剧目《布伯》等,反映壮族人民与自然作英勇斗争的丰功伟绩;《莫一大王》等,表现敢于对抗皇帝的不屈不挠斗争精神;《宝葫芦》等,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罪恶行径;《侬智高》等,反映宋代壮族领袖率领壮族人民抵御外侮和反抗封建王朝压迫的英勇斗争;《农家宝铁》、《甫牙歌》等,歌颂忠贞爱情、追求幸福生活。即使是一些移植自汉族故事的剧目,也被完全融入地方化、民族化的人物和情节。如在壮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成为农家女,挑水在井边与梁山伯相遇对歌,情投意合而双双到柳州读书。即使是反映现代题材的南路壮剧,剧目也十分鲜活,充满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南路壮剧是壮族人民的历史、现代生活的缩影。其次,南路壮剧的唱词结构,保持着壮族特有的歌谣艺术风格。第三,南路壮剧的乐器配置,以壮族乐器为主奏乐器,体现了鲜明的民族器乐文化特征。

3、群众性。南路壮剧产生于民间,是壮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形式,壮族地区的农村是它展示的大舞台,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各地的业余壮剧班,是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而自发组织的,很多传统剧目都取材于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和社会现实生活故事,反映壮族人民群众的生活理念,因而受到壮族群众的支持和喜爱。

4、传承性。壮剧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是靠着民间艺人手把手地口传心授,一招一式演示而历代传承。路壮剧艺人是集民间歌手、歌师和壮剧演唱技艺于一身的民族文化传承人。他们熟悉本民族的历史,了解当地的社会生活、风俗民情和壮族人民的心理需求,精通壮族群众语言,又能抄录和创编各种唱本,对壮剧的生存、保护、传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各地的壮剧就是靠民间艺人组成的戏班、师馆(团)一代接一代传承延续下来的。

上一篇:德保南路壮剧的发展   下一篇:德保南路壮剧的表演特点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