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壮剧起源于田林县旧州,于乾隆三十年成形。这个时期从八音坐唱开始,经历板凳戏、门口戏、游院戏、平地戏、搭台戏等阶段。角色出现只有2个声腔。嘉庆至道光初年为发展期,这个时期,经历了三代人,不论声腔、演技、剧目、伴奏、舞美都有较大发展,九个唱腔定型,行当齐全。从咸丰到光绪末年,是全盛期。有戏班25个,剧目180个、唱腔15个。解放后,壮剧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整理唱腔19个,编印成册。举行多次文艺调演和会演。既有业余剧团又有文艺学校和文工团。“文革”时期,戏被禁演,剧本被烧,部分艺人被批斗或监禁。壮剧被冷落达十余年之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路壮剧恢复生机。据1989年统计,全县共有业余文艺团队106个,当时在田林平均每100个人口就有1名业余演员,堪称全国之最,北路壮剧至此得到恢复振兴。
新千年以后,县政府已将北路壮剧列入发展规划,并争取将北路壮剧作为“民族文化品牌”立项推介。现在又为争取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