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脚表演技巧。它与京剧的“飞脚”(飞腿)相近似。动作程序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手攥拳,右手伸掌超越头顶,迈开右脚,蹬起腾空,腰拧身旋转,蹁左腿,右腿随之跟上,用左手掌拍击右脚掌心,这叫做“正掛脚”,因为动作起式左脚在前,故又称“左掛脚”。反之,如果右脚在前,右手拍击左脚掌心,则称“反掛脚”或“右掛脚”了。粤剧的“掛脚”与京剧“飞脚”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京剧“飞脚”,两条腿在腾空过程都要求蹦直,起跳要高,手拍击脚掌时另一只手要在头顶保持反掌心向上的形状,呈现出姿态的美感。而传统粤剧“掛脚”在蹁腿时,前腿成自然屈曲状。在训练和表演时,要求连续做多个“掛脚”,在舞台上呈直线运动,叫做“连环掛脚”。在身体腾空后,蹁腿蹬上枱(桌)上面的叫“掛脚上枱”;在枱(桌)上做“掛脚”动作跳下的叫“掛脚落枱”;以及将枱(桌)横在身前,以掛脚动作腾空而过的叫“掛脚过枱(桌)”;这些都是以“掛脚”为基础派生出来的系列技巧动作。近年随着兄弟剧种技艺交流频密和训练手段的进化,粤剧演员大多摒弃“掛脚”而改练“飞脚”。并衍生发展了完成“飞脚”动作后双脚同时落地;“单脚”落地(被手拍击的脚先落地,成旁腿或护档腿的形状亮相)和“飞脚、蹁腿、旋子”;“飞脚、蹁腿、360度旋”;等技巧组合。“掛脚”这种技巧表现形式,本身并不带有具体情节和情感色彩,只是纯粹作技艺展示式的表演技巧,主要让观众欣赏它的技巧难度。但在舞台实践过程中,经过演员们有目的性的运用,偶尔会作为舞台一些客观环境的指向性表演,例如过山、涉溪、越窗,高处纵下等辅助性动作,以及角色情绪激昂时渲泄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