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传统剧目,江湖十八本,全为早期演员的“开山戏”。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同治中期),有所谓“大排场十八本”,即:《寒宫取笑》、《三娘教子》、《三下南唐》(刘金定斩四门)、《沙陀借兵》(《石鬼仔出世》)、《五郎救弟》、《六郎罪子》(《辕门斩子》)、《四郎探母》、《酒楼戏凤》、《打洞结拜》、《打雁寻父》、《平贵别窑》、《仁贵回窑》、《李忠卖武》、《高平关取级》、《高望进表》、《斩二王》(即《陈桥兵变》)、《辨才释妖》(即《东坡访友》)及《金莲戏叔》。
同治七年,有“新江湖十八本”,按郭秉箴《粤剧艺术论》所列:《再重光》、《双国缘》、《动天庭》、《青石岭》、《赠帕缘》、《困幽州》、《七国齐》、《侠双花》、《九龙山》、《逆天伦》、《和为贵》、《闹扬州》、《双结缘》、《雪重冤》、《龙虎斗》、《西河会》、《金叶菊》、《黄花山》。
19世纪90年代初(清朝光绪中期),则出现着重唱功的“粤剧文静戏”,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苏武牧羊》等,又称为“大排场十八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整理编写的剧目有《宝莲灯》、《平贵别窑》、《柳毅传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