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胜,生于1802年,卒于1866年,原名开龙,字启云,湖北罗田人,原为汉调演员,进京以后搭徽班演出。他的嗓音醇厚,唱腔优美,以擅用“花腔”而著称。道光中期以后,他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
他在艺术上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在汉调西皮和徽调二黄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和秦腔的曲调,创造了新的京剧皮黄声腔,从而使京剧的声腔大大丰富。在他之前的40多年里面,人称京剧“时尚黄腔喊似雷”,也就是“喊”表示它直来直去,“雷”说明声音非常高亢。到余三胜,他加以丰富后,使得这种局面得以改观。二是他创造了反二黄的唱腔,如《李陵碑》、《牧羊卷》、《乌盆记》等戏的反二黄都是由他创造的。
在京剧的字音和声调上,他也进行了改革,把汉调的语音特色和北京的语音特色加以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既能让北京的观众听得懂,又富于皮黄风格特色的一种语音声调,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湖广音,形成了京剧读音的一种规范。他成为京剧初期的汉派代表人物。
余三胜所擅演的剧目都是唱做并重的,如《当锏卖马》、《捉放曹》、《击鼓骂曹》、《战樊城》、《四郎探母》、《琼林宴》、《牧羊卷》、《乌盆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