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板是秦腔唱腔中变化较多,表现力较强而又较为完整的一种基本板式。可单独在一出戏中应用。此板式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上下句唱腔各为六板,且两句即可成段。二六板有紧(快),慢之分;快二六板长于表现激情和亢进的情绪,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来。慢二六长于叙述、对话和抒情之情绪。均属“一板一眼”节拍(即为2/4节拍)。
一、叫板与挂号
“叫板”和“挂号”是秦腔演唱时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程式。“叫板”是指演员用一定规范的叫法向司鼓示意所唱的板式,随即按需起板式接唱或起动作铜器。叫板多用于慢板,二六板,箭板、滚板等;动作铜器前的叫板如豹子头、倒八棰等。“挂号”属叫板的另一形式。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用一定的手势或身段向司鼓暗示所需板式或动作铜器。如用大拇指示意起浪头带板;食指示意起箭板;单手下摇示意起摇板等。建国后这些挂号在舞台上均被逐渐淘汰。“叫板”除叫起板式的意义外,又有戏剧和音乐上的意义,从而用来达刭一定的戏剧效果。叫板的曲调皆为“散板”。有时只有语调而无曲调。一般可分“虚字叫法”和“有字叫法”,二者各有腔调和字调的不同。虚字叫法,多为语气词,并有感叹意义。有字叫法,多为呼唤人称或表态、命令及恳求之词。
二、起板和起板过门
因二六板式速度的变化及其与节奏的联系,起板铜器中许多是用带板之名。其起板类别名目甚多,其中用牙子起板的有摇板,原板;用小铜器(小三件)起板的有二六小带板,三棰小带板,二六四小锣带板,二六七小锣带板,二六八小锣带板,二六十小锣带板,哭腔子小带板,二六喝场子小带板等;用大铜器起板的有二六大带板、二六蛮带板、二六拉棰子大带板,慢傲二六带板、长棰垛头二六带板,七棰二六带板等。另外前半部分用大铜器,后半部分用小三件起板的有两半截二六带板。总之,根据人物和戏剧内容的需要各种起板均有各种用场。二六板的起板过门也称板头。它是由引子和基本过门构成的。根据不同的起板铜器可灵活运用引子。当剧情需紧凑时也可以在引子后接唱。
三、起唱规律
二六板唱腔少则一句,多至数十句。有十字句和七字句词格。唱腔上下句的起唱大体是眼起板落,即第一腔起于眼上、但板起板落也常见。
四、二六板唱腔
1、“碰板”:即从板上(强拍)起唱,落音在板上。句间过门多是唱腔的曲调重复或变化重复。词格较为自由。如王天民演唱的《黛玉葬花》林黛玉唱腔的“-眉儿-眼儿-眼儿-眉儿、眉儿眼儿眼儿眉儿都围在了花前”均为碰板。
2、紧二六也称快二六,其句式结构与慢二六相同,只是速度较之慢二六加快而已。记谱为昔拍子。如《赶坡》中王宝钏唱段“观见他眉来眼去眼去眉来总有假,五典坡还要盘军家”这段均系紧二六板。
3、唱句夹白在二六板唱腔中,根据剧情需要,可在句子中间加进道白后继续接唱。如《三堂会审》中苏三唱段里加旁白后又继续接唱。
4、伤寒调二六板伤寒调是演员在较低音区演唱的唱腔旋律、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病态或处在昏睡梦惊时的情绪。如《葫芦峪、祭灯》诸葛亮唱段。
五、过门和落音
二六板过门有板头过门(含引子)、基本过门和句间过门。句间过门是唱句后的过门,它包括上句过门和下句过门及垫句过门。垫句过门是上下句唱腔不拖腔、即连唱时中间的过门,其时值较短。二六板唱词除规整句词外,还有多字句。其句式灵活多变。特别是上句唱腔、曲调变化多样。上下句唱腔尾均可放音(即拖腔)。苦音腔的上句可落2,4,5,7,1,2等音;欢音可落1,2,3,6,3,2等音。无论“苦音”和“欢音”下句均落5音,有时苦音下句可落1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