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秦腔历史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东、南、中三个艺术流派。甘肃秦腔自有其特点,是不同于陕西秦腔的又一大流派,其形成的历史与西安乱弹只在伯仲之间,涌现出的代表人物有郗德育、文汉臣、耿忠义、李夺山、李映东、岳中华、陈景民等,在风格上都是独特风格,并形成了艺术流派,如“郗派”、“耿派”等,特别是“耿派”的脸谱,驰名全国。甘肃秦腔的舞台气氛热烈火暴,演员提倡做工,注重表演技巧的运用,边式凝练,在行当上侧重于须生和花脸艺术的发展,在唱腔上,与陕西秦腔相比,它是逊色的。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大量陕西秦腔艺人西进陇上,一方面甘肃籍艺人活跃于省上各地,另一方面,大量陕西“客伙班”也在甘肃与日俱增,一批陕西籍名角在甘肃落户唱戏,甘陕艺人的融合,促进了甘陕秦腔艺术的融合,这种融合是甘肃秦腔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表现,但是无形当中对甘肃秦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呈露出一种“喧宾夺主”之势。陕西经过改良的新腔在甘肃境内吹拂风靡,各地办校、办班、以社代班,聘请的教练差不多都是陕西籍演员,所采用的教材也基本上是陕西改良唱腔,大大强化了陕西改良秦腔的传授、普及和推广。在这种状况下,甘肃所唱秦腔慢慢的基本遵循陕西路子,原来的甘肃秦腔唱派受到陕西秦腔唱派的噬吞而不得不退居舞台一隅,并最终成为绝响而流失怠尽。20世纪30年代,改良的陕西易俗腔、敏腔随着陕籍艺人大量西进陇上,甘肃秦腔逐渐受到吞噬,70年代以后,正宗甘肃秦腔艺人相继故去,使其濒临失传边缘。如果现在不尽快采取保护措施,西秦腔中的绝活、绝技将面临彻底消亡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