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陕西的大剧种,流传广、影响大,脚色行当体制基本上继承了元杂剧与明代传奇“江湖十二脚色”的规模体制。到了清末,老艺人曾有“十三头网子无所不能”、“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从总的看来,主要是生、旦、净、丑四大行。
纵观历史,行当的产生是经过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过程。近百年来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清未时期秦腔艺术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行当分生、旦、净、丑四大类,各类中又有较细的分支。
生行除净、丑外男性角色的统称,按年龄又分须生、小生两大类。
须生因带胡须而得名,亦称胡子生。为当时的首要行当,剧目最多。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正面人物,按年龄及化妆特征又分正生、老生、红生及文武生等。
正生带黑三绺。主要扮演中壮年人物。如《辕门斩子》之杨延景,《蝴蝶杯》之田云山,《出棠邑》之伍子胥等。另一些小生装扮的脚色也由正生扮演,以表现人物的特有气质,如《忠义侠》之周仁,《杀狗》之曹庄,《三顾茅庐》、《三闯辕门》之诸葛亮等。清末名宿李云亭及后来的刘毓中、和家彦、耿善民、雒秉华均以扮演周仁而为人乐道。
老生带白三绺或渐白三绺,主要扮演老壮年人物。白三如《卖画劈门》之白茂林,《走雪山》之老曹福;渐白三如《盗宗卷》之张苍,《三滴血》前部之周仁瑞等。
红生因勾红脸而得名,带黑三、白三、渐白三,各不同年龄之关羽,赵匡胤及《串龙珠》之康茂才、侯伯卿、《破宁国》之朱亮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