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表演特技翎子功

翎子功亦叫“耍翎子”。角色在头盔上插着两根雉尾(即翎子),随着舞蹈身段,做出许多美妙的姿态,就叫耍翎子。多用于吕布、周瑜、穆桂英等人物,表现其惊喜、愤怒、慌乱、得意、轻佻、挑逗等心理活动和性格等特征。

翎子功亦叫“耍翎子”。角色在头盔上插着两根雉尾(即翎子),随着舞蹈身段,做出许多美妙的姿态,就叫耍翎子。多用于吕布、周瑜、穆桂英等人物,表现其惊喜、愤怒、慌乱、得意、轻佻、挑逗等心理活动和性格等特征。一般的表演技法有拉、绕、搅、咬、抖、涮、摆、点、坠、甩、搓等十多种。

具有代表性的有:

一、拄翎(亦称“掏翎”或“板翎”。)这是翎子功的基本技法。从耳后上拉,由翎腿处用食、中二指夹住向前捋,至胳臂伸直离梢翎不远处,手腕向外翻,手心朝外掏成圆形,再扎出不同的姿势。单、双手拉翎和左右手拉翎方法一样。

二、绕翎(亦称“涮翎”)。有小绕、大绕、单绕等。1、小绕:后脖向前略使梗劲,下巴与脑勺稳住劲使双翎直立。当把劲贯穿在头顶上,使翎子在头上方绕小圈。2、大绕:头略向后扬,后脖立即住前,将翎甩到前方,脖根转动,带动双翎绕大圈。左右相反,方法同样。3、单绕:头部先稳住劲,使双翎停顿。然后头稍右歪,右翎侧下,趁势左脖用点和甩的劲儿,使左翎绕转。同时特别要稳住右翎不动。左右相反,方法同样。

三、摆翎有前摆、后摆、上摆等。1、前摆:将翎甩向前方,头稍向前低,头脖左右晃动,带动双翎左右摆;2、后摆:将翎甩向后方,头稍扬起,后脑勺左右晃动,带动双翎左右摆;3、上摆:下巴收回,头顶冲上,双翎直竖,头部向左右肩歪动,双翎在头上方左右摆动。

四、竖翎有双竖、单竖两种。1、双竖:演员向前弯腰,低头,双翎梢着地,随着抬腰,头脖使梗劲颤动抬起,使双翎小幅度的快速颤动,随着腰,头浙浙竖起,直立于头顶。2、单竖:向前弯腰,低头,双翎梢着地,抬腰时,竖左翎左头稍向右抬,脖子使梗劲颤动,稳住左翎梢下落,使左翎渐渐随腰、头抬起而竖立。右竖方法同样。

舞台翎子的制作是先把雉尾的根部扎上翎腿子(又叫翎拐子),翎腿子是用竹签作根,扎绑上弹簧,将五六尺长的雉尾(最长的达到七尺,上有六十多朵花,这当然是最上乘的了),插人簧中扎紧,外用彩丝缠绕五六层不同颜色的花辫,讲究的还可插上三四根孔雀翎,插在盔头两旁的插鞘里即可。

翎子分两种:一种是短腿翎子,用于一般的耍翎子,弹簧是用14号的钢丝,圆径11毫米,长约五寸左右。一种是长腿翎子,是耍难度大的双竖、单竖等技巧所必需的,它的弹簧是用16号翎丝,圆径12毫米,长约七寸左右。要求两个弹簧必须一致,既有软度,又有硬度及弹性,两个翎的重量也必须一样,否则是不能完成难度大的技巧的。秦腔著名演员王芷华、张保卫等在《小宴》中耍翎子均有独刭之处。扇子功、水袖功主要是手腕、手指的运用;翎子功、帽翅功则主要依赖脑后、脖颈功夫的掌握运用,俗称后脑勺的功夫,讲究分寸得当,幅度要小,不宜明显地暴露给观众;胡须功和稍子功主要是运用头部顶部和下颌的惯性动力来带动胡须和梢子的摇晃、摆动,讲究用力巧妙得当。这些技巧表演往往与身段表演结合在一起运用,故特别要求配合协调、谐契、干净、利索,不得拖泥带水。麻鞭扫灯花是《太和城》(又名“鞭打殷夫人”)一剧中的特技。台口悬挂二至五个油灯,即大老碗内放食油,棉花捻子必须燃烧三寸长的灯花,孙武子打败殷夫人后,大耍麻鞭以示战胜的情绪,翻身中接连甩出几声脆响鞭声。然后朝着每盏油灯打去,鞭声中准确无误地扫掸燃烧过的灯花,而且油灯不灭,更亮,满台火花,十分好看。带彩碗是《太和城》(又名“鞭打殷夫人”)中的特技。孙武子追赶殷夫人,广成子阻挡。孙怒用五雷碗向广打去,广在下场口桌上,在同一锣鼓中,将早已准备好的“彩碗”在躲避孙的飞碗时,猫腰插人左鬓角,起身亮相时,孙的五雷碗贴在了广的鬓角。带彩箭箭的中间按演员的脖子做一半圆形铁圈,穿在箭头箭尾中间,带箭时暗握彩箭,当对手射箭来时,低头猫腰,迅速带上彩箭,用搭领遮掩,不露痕迹。秦腔《黄忠带箭》、《赵德胜带箭》均用此技。

上一篇:秦腔的表演风格   下一篇:秦腔表演特技帽翅功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