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腔、渔鼓腔是江汉平原民间流传的民歌小调,经过历代艺人们的吸收和演进,成为了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两大唱腔。
“歌腔”是源于东周时期楚国之民歌“鸡鸣歌”,传到后来,鸡鸣歌与皮影戏相结合,演变为《鸡鸣腔》。江汉平原皮影艺人用“舌生花”、“口生香”、“脸生色”、“目生光”的演唱技艺,不断地修改,后与《薅草歌》相融才变为歌腔,成为江汉皮影戏的主要唱腔。“歌腔”中的鸡鸣腔,高亢委婉、圆润激昂。凡学唱者,必先学会“公鸡打鸣”,以雄鸡鸣叫发音为起音,尾音为拖腔,跳度高达17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它是江汉皮影戏的独特音调,分为六类音调板式:男腔、女腔、丑腔、杂花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
“渔鼓腔”因演唱器具“渔鼓筒”得名。迨至清未(约1900年左右),沔阳渔鼓腔与皮影戏二者完全合流而融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渔鼓腔皮影戏,甚至取代了部分地区的歌腔皮影戏。渔鼓皮影以沔阳渔鼓调为主腔,后又融合了沔阳花鼓戏、汉剧、楚剧等唱腔,具有节奏欢快活泼、曲调高亢、豪放等特点艺人.根据呆(音ái)口本子中的条子(梗概)临场发挥,通常是一韵到底、通俗易懂。有时还即兴添进“浩水词”或“搭白”,如“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茶水贵,可用罐子煨”。
皮影戏演唱的沔阳渔鼓唱腔分平腔、悲腔、鱼尾腔(或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演唱者使用真假嗓音,音阶跳度大,音域宽,音色美,高吭,婉转,传情达意,十分动人。
其中,皮影戏中的男女悲腔,酷似江汉平原妇女哭声和花鼓戏悲腔,哀怨凄凉,催人泪下。特别是皮影戏的每段唱词尾句的“抖包袱”(艺人叫“扣子”),为一唱众和的“帮腔”(称为“甩腔”),以“哎、咳、呀、哟”等衬词,补充延伸词意和乐意,扩展曲式结构,在长达十多个音节或几十个音节的和唱中起伏跌宕、气势雄浑、节奏明快、声情并茂,分外悦耳动听,使人久听不厌。
渔鼓皮影后来又融合了沔阳花鼓戏腔,具有节奏欢快、活泼、曲调亮亢、豪放等特点。它的伴奏采用渔鼓筒和简板,后来艺人们又增加了锣鼓和管弦乐。特别是简板和渔鼓筒两件乐器的声调轻重、节奏缓急,能烘托气氛。
沔阳皮影戏的唱腔以渔鼓腔、歌腔为主,配打击乐伴奏,以一唱众和的形式进行演唱。早期渔鼓皮影戏无管弦乐伴奏,只有渔鼓筒和云板打板眼,鼓、钹、大锣、小锣、马锣打闹台、间奏和唱腔过门。开始皮影戏班由三至四人组成,两人掌影子兼演唱,一人操渔鼓、云板、一人“打夹手”(锣鼓等)。后来引进民族器乐(二胡、京胡、扬琴、唢呐、笛子等)伴奏和增添女艺人唱女词,皮影戏班人数增至五至八人,进一步增强了皮影戏唱腔的艺术效果;加上服装灯光面景、扩音设备,使皮影戏极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