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皮影戏的唱腔并非采用影戏已有的结构,它的变化延续了仅半个世纪。19世纪末期,活跃于田间地头及农闲时节的鲁西南皮影戏生角和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红脸、花脸行当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以突显“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直至20世纪初期,鲁西南皮影戏的角色行当逐渐齐全,音乐、唱腔基本上套用当地百姓喜爱的两夹弦戏曲和山东梆子的唱腔。从这一时期开始,鲁西南皮影戏的唱腔才基本固定下来。
传统的鲁西南皮影戏的唱腔,其唱功重于做功。它的唱腔设计与安排关系着整出剧音乐的统一与完整,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了全剧票房的成与败。鲁西南皮影戏非常注重唱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的刻划。其唱腔可分为独唱、对唱和帮腔三种:
第一种,独唱:鲁西南皮影戏中经常多采用大段的独唱形式来表白剧中主人公的身世、述说情境、交待故事情节以及表现人物复杂矛盾心理时的情绪变化。由于唱腔富于表现力,它往往可以将人物内心境界的细微变化以及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也是鲁西南皮影戏唱腔的主要特点。
例如旦角的唱腔一般以真嗓吐字、假嗓拖腔,但根据剧情需要唱腔的后半句有时也用假嗓吐字。虽然旦角唱腔的音域仅跨越了两个八度,但多在中、高音区活动,低音区使用的较少。为了追求唱腔上的韵味,在表现旦角的柔与美时还会有意多用假嗓。每段旦角独唱句末拖腔的假嗓一般还要采用轻唱及渐弱的处理,这样的旦角唱腔就显得娓婉优美,柔和而含蓄。
而老生的唱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截子”嗓的唱法,即唱腔的前半句用本腔,后半句用假嗓;一种基本上全用假嗓,老艺人称这种嗓子为“假嗓子”。老生唱腔在风格韵味方面,讲究响亮圆润,不强调喷口和气势,以此突出老生角色的岁月感。近年的现代戏中老生唱腔已改为本嗓为主,真嗓和假嗓结合的唱法。
第二种,对唱:对唱是鲁西南皮影戏中表现强烈戏剧性、冲突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传统剧目中,鲁西南皮影戏也常会采用二人对口唱的形式来表现细腻、活泼、愉快的情节或激烈的辩论及争吵的场面。在表现活泼的感情时,由于剧情的需要,它的曲调经常突破固有的板式结构,加一些衬词,使旋律变化更舒展、得到更自由的发挥。例如,在传统剧目《西游记》之《比丘国》一折中为表现比丘国皇后白面狐狸与国丈寿星公的坐骑鹿出外游玩时悠闲自得的场景,采用的就是对唱的形式。
第三种,帮腔:即一主唱众人和,有助于渲染和烘托剧情的气氛。在唱腔音乐中帮腔大多无唱词,只用虚词来烘托情节,帮腔者往往代表局外人。在大段的独唱段落中加入帮腔,既可增添音乐的表现力,又可使两夹弦传统唱腔增添一种摇曳多姿的美,使听众感到新颖有气势,但在戏份上运用不易过多。如,在描写玉皇大帝之三女儿二郎神之母张三姐与二郎神之父杨天佑相识相遇的一幕《十收纲》(梆子腔)一折中,就用到了帮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