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影戏最初的乐器只有一个木鱼,念诵剧本称为“宣卷”,可见它与讲说佛经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后杂取弋阳腔,清代雍正年间开始吸收昆曲,乾隆末年添加四弦琴。道光年间,乐亭县小高庄高述尧着手改革滦州影戏,改造音乐,创作剧本,使滦州影戏走向一个新的阶段——乐亭影戏阶段。乐亭影戏具备了独备特色的音调唱腔——滦州影调,它是在吸收了乐亭境内的民歌、民谣、俚曲、叫卖、哭丧调等乡土音调基础上形成。清末民初时,乐亭县有40多个影戏班子。滦州影戏最后定型为以驴皮雕刻。
滦州东路影的伴奏乐器以一把南弦子为主,在唱腔上正式使用“宫”、“商”、“徵”、“角”、“羽”的调式,其节奏的板式有两种:一为〔二六板〕,二为〔快板〕。演唱时,按行当角色分成大嗓小嗓两种,演唱的方法系用“假声”或“捏嗓”(用手指压迫脖子来挤压“声带”发声)。在一无较好的剧场,二无科学的扩音设备,三要女旦男配,这种“捏嗓”演唱却能在村野山乡的戏台上,使其声音传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