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皮影戏剧目

台湾皮影戏的内容多源自我国的传统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例如《火焰山》、《郑三宝下西洋》、《哪吒闹海》等等。剧目分为文戏与武戏两类。文戏唱腔多,节奏慢,戏偶动作细致;武戏剧情紧凑,场面热闹,相比之下,更讨观众喜欢。

台湾皮影戏的内容多源自我国的传统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例如《火焰山》、《郑三宝下西洋》、《哪吒闹海》等等。剧目分为文戏与武戏两类。文戏唱腔多,节奏慢,戏偶动作细致;武戏剧情紧凑,场面热闹,相比之下,更讨观众喜欢。

影戏所用之音乐,宋代是用六言或七言的诗赞词;明代滦州影戏是用木鱼念经式的宣卷,后加上弋阳腔(高腔),到清初雍正年间改用笛子伴奏,腔调上结合了昆腔的成分;清中叶之后,所用的乐器已有锣、鼓、钹、横笛、手板、唢吶、月琴、四股弦子、南弦子、响盏,而以南弦子为主要乐器。但目前皮影戏剧团为节省人力,一般仅使用单皮鼓、锣、铙钹与椰胡等乐器,后场甚至精简至锣、鼓与弦等三人。

各地影戏唱腔亦不相同,山东影戏唱大鼓与坠子;陜西分成道情、汉调、秦腔与其它曲艺等流派;山西、河南采用梆子;江西影戏则使用汉调或花鼓;湖北以汉调为主;浙江影戏用高腔、乱弹、徽调为主;台湾影戏使用潮调(或称师公调);演唱之曲调有一江风、一枝香、下山虎、山坡羊、昆山、风入松、风入院、香柳娘、奏黄门、哭相思、驻云飞、驻马听及锁南枝等,每一曲调再分头板与二板,头板之曲调转折较多,二板则较为顺畅而易学。

皮影戏之剧目,以文戏唱曲较多,如《高良德》、《孟日红》、《师马都》、《蔡伯喈》及《苏云》等;武戏唱曲较少,场面则较为热闹,有《西游记》、《狄青平南》、《孙膑下山》、《薛仁贵征西》、《薛仁贵征东》、《济公传》与《郑三保下西洋》等剧。

上一篇:台湾皮影戏的角色   下一篇:台湾皮影戏唱腔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