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皮影戏的名称与制作

皮影戏之流传极广,其名称与制作材料亦有不同。就名称言,除“影戏”及“皮影”外,尚有称羊皮戏者(山西、河南影戏);有称纸影戏或皮猴戏者(如广东潮州、福建漳州)。

皮影戏之流传极广,其名称与制作材料亦有不同。就名称言,除“影戏”及“皮影”外,尚有称羊皮戏者(山西、河南影戏);有称纸影戏或皮猴戏者(如广东潮州、福建漳州);还有称灯影者(青海)。台湾皮影戏俗称“皮猴戏”或“皮戏”,盖潮州称“皮猴戏”,台湾沿袭之,以其脸部侧面单目,状似猿猴之故。

皮影之制作材料,各地不尽相同,如滦州影戏之影人,使用驴皮(滦州影戏东派)或羊皮;浙江及青海影戏用羊皮;往昔的潮州影戏使用猪皮;亦有使用厚纸者。台湾无驴而有牛羊,而牛皮胜于羊皮,故多采牛皮。其制作方式,根据《台湾省通志.学艺志.艺术篇》所载:“牛皮厚而坚韧,雕绘之时,必须选择干燥之皮,先去其毛,再以砥石木棍,一再磨擦,使之平滑发光,然后韖之至半透明,始可将影人图案,贴在皮上,以针刺画轮廓,后用尖利小刀,切成人形;雕刻五官、冠裳、施以各种颜色,暂以重量之物压平,以防发生其皱纹,待其干燥,再以掌蘸桐油,遍擦皮面,使之浸透皮中,即可告峻。”为使戏偶能自由活动,全身须分头、胸、腰、手、腿及臀等部分,分别制作,再系以铁丝或麻丝。此外,尚须加上操纵杆,俗称“尪仔筷”,数目视脚色而定,如女性脚色为表示其婀娜多姿之形态,需使用三支操纵杆,可见皮影戏之戏偶制作过程相当繁琐。

上一篇:皮影戏的历史溯源   下一篇:台湾皮影戏的角色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