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碗碗腔的流行时代

根据现有史料查证,远在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碗碗腔已相当流行,各种唱板已相当齐备,且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及其作品“十大本”。

根据现有史料查证,远在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碗碗腔已相当流行,各种唱板已相当齐备,且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及其作品“十大本”。说明了碗腕腔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至少经历了三百年以上的历史。

陕西东部大荔(同州)、朝邑、蒲城、渭南、临潼、华阴、华县、富平、韩城为其主要活动地区。清乾隆年间,曾有渭南举人李芳桂为碗碗腔撰写剧本10种。1910年前后,同州、朝邑两地有50多个班社。《重修华县志稿》也记载当地有“时腔,即碗碗腔,来自同、朝一带,清末演唱者二、三十家”。这说明碗碗腔的产生和发展,至少有 200年以上的历史。洋县碗碗腔相传在乾隆时由洋县万家宫艺人雍朝杰所创。雍原为皮影桄桄戏艺人,赴渭北演出中,在朝邑(今大荔)学得碗碗腔后,与桄桄唱腔结合,后其子雍可敬(猫娃)与徒弟福娃又吸收了道情唱腔,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皮影碗碗腔。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已发展为十余箱班,辛亥革命前后又有发展,取代了皮影桄桄戏。其流行地区主要在洋县东乡。陕北碗碗腔相传清末在绥德义合镇形成,流行于绥德、米脂一带,唱腔上受晋剧影响较大。西府凤翔碗碗腔有早于东府(同州)碗碗腔之说,清中叶后盛行,流行于凤翔、千阳一带。此外,光绪三年(1877)前后,大荔一带艺人因荒灾,逃荒入山西,遂形成山西的碗碗腔。皮影戏时期,在陕西发展为:东路,以旧同州府为中心,也叫东府碗碗腔;西路,以凤翔府为中心,也叫西府碗碗腔;以洋县为中心的陕南碗碗腔与东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此外,陕北的碗碗腔自成一格。在山西,据孝义皮影艺人相传,碗碗腔由陕西艺人于清末传入山西,分为两路,一路流行于晋南曲沃、新绛一带,一路流行于晋中汾阳、孝义一带。各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不同地区语言、民间音乐和剧种的影响,在剧目、音乐、唱腔、乐器等方面也逐渐各具特点,自成体系,已成为当地的碗碗腔皮影剧种。1956年以来,各地相继把碗碗腔搬上舞台,又有所革新发展,先后成立的主要演出团体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大荔县碗碗腔剧团,山西省孝义、曲沃、太原碗碗腔剧团等。

上一篇:皮影戏历史   下一篇:建国后的碗碗腔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