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中说“洋歌”者

说“洋歌”者,根据文献记载,清代王道征在《兰修庵避暑抄》卷二引林昌彝《福州竹枝词》中的一首七绝诗:“淫言蠊语久难闻,景戏洋歌里巷纷;祸害易萌邪僻念,妇人土棍半为群”。

说“洋歌”者,根据文献记载,清代王道征在《兰修庵避暑抄》卷二引林昌彝《福州竹枝词》中的一首七绝诗:“淫言蠊语久难闻,景戏洋歌里巷纷;祸害易萌邪僻念,妇人土棍半为群”。王道征字菽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道光年间诸生,所着《兰修庵避暑抄》成书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诗中提到的“洋歌”,是目前所发现的有关最早记载。也就是说,在一百六十年前,“洋歌”二字就见之文字了。此外,还见于清代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福建侯官聂敦观在《呵呵道人诗草》“观剧”条中的记载:“歌风情,心欲碎,歌苦节,涕欲坠。文章自古伦堂地,不及洋歌人人易……”

说“阳歌”者,根据清初福建闽南漳浦人蔡爽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成书的《官音汇解释义》卷下“杂类增补”中的记载:“唱歌(正),唱阳歌”。从而认为“洋歌”应该写作“阳歌”。其论据是闽剧早期受江西弋阳腔影响,跟弋阳腔关系密切,其历史可推到明代万历年间。徐渭在福建撰写的《南词叙录》一书中所记载的“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清初乾隆年间江南巡抚郝硕在《复查遵旨查办戏剧违碍字句》一摺中,也提到弋阳腔在福建等省“皆所盛行”。清初李调元在《雨村剧话》(成书约在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中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又谓秧腔。”这里的“秧”与“阳”,转为福州方言,皆为谐音。官树堂在《福州洋歌发展史略》一文(见一九六四年元月福州闽剧院油印本《闽剧历史资料汇编》第四辑)中说:“洋歌起源于江西省弋阳县,在清末光绪年问由福州都司巷人邵天开带回福州,盛传这些曲调加以整理,并创作新腔。”

说“飏歌”者,认为“洋歌”通俗易懂流畅,在民间广为传唱,有“风飏流行”之意,于是有人便写作“飏”。清光绪年间存在过“如庚飏”乐部,作为清唱形式的班社组织,一直存在到三十年代。在一九五五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闽剧音乐》一书中,曾记:“洋歌,也称‘飏歌’、‘阳歌’。‘飏’与‘洋’。在福州方言来说,都是么么音。是‘飏’,是‘洋’,各有说法,难以分清。”一九六三年福州市闽剧院编印的《闽剧唱腔》一书,则采用了“飏歌”这一说。

说“扬歌”者,认为闽剧音乐中有些曲调来自江苏扬州小调,特别是“洋歌”里的、、、、、等都是江苏一带“滩簧小调”。这类小调清初曾风行于扬州一带。同时,扬州盛行一种清唱,以南北曲为基础,俗称“扬州唱口”,今闽剧“洋歌”中的同类曲调,既多与小调及清唱相同,于是有人便认为“洋歌”当作“扬歌”了。周贻白先生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扬歌”当为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以南台辟作商埠,扬州人有挟艺来此谋生者,因而为当地人所传习。

上一篇:闽剧剧目与民间文艺   下一篇:闽剧的逗腔释义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