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现的闽剧名称与别称

许多地方剧种的名称,诸如江西的赣剧、山西的晋剧、甘肃的陇剧等,都是建国后才取名的。因此,闽剧这个名称,也曾经被人们误认为它是建国后才出现的。

许多地方剧种的名称,诸如江西的赣剧、山西的晋剧、甘肃的陇剧等,都是建国后才取名的。因此,闽剧这个名称,也曾经被人们误认为它是建国后才出现的。

其实,早在民国十二年,闽班“三赛乐”赴沪公演时,在观众口头的称呼上,已把“闽班”改为了“闽剧”。随后,“闽剧”便开始出现在报刊杂志上。仅现在知道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福州出版的《华报》上,就刊登有署名“渔阳”的《闽剧漫话》,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福州成立有“福建省闽剧改良会”,并于同年6月10日出版该会的刊物《闽剧月刊》。可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闽剧”这个名称就已经存在了。但民间观众一般仍习惯叫某某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闽剧除了俗称福州戏外,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榕腔、闽腔、闽班、土路等别称。

“榕腔”一词,目前所见最早系清光绪年间,福州举人卓棪在《惜春斋词话》中的记载:“闽人演唱曲本,土音曰榕腔,正音曰啰啰。”这里的“闽人”不是泛指福建人,而是专指福州人。其所演唱系用福州土话,故称“土音”,而与“土音相对而言的“正音”,则指用“官音”演唱的徽班。

“榕腔”之称,从清末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1912年福建教育司第三科曾兴函警务厅,请实行禁演淫戏:“本司第三科审查应禁‘榕腔’戏曲数十种,当经先后照请贵厅严行禁演在案……”

“闽腔”一词,今始见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福州进士林苍《天遗诗集》“己未集”里的一首观剧诗:“衣冠从宦亦逢场,肯为伤春一断肠,冷落枉随杨学士,是非任唱蔡中郎。天花四散因人着,水月相看与世忘。千偈澜翻吾岂敢,乞君玉尺细裁量。”这首七律诗的题目就叫《戏仿闽腔十劝曲·肖洁有诗见许·依韵奉答》。

“闽班”一词,也曾出现于清末。1984年春在闽侯县大湖乡郎官村的郎官庙戏台的灰壁上,发现有“宣统

二年二月十九日闽班庆天然到此”的题识。这一时期的“闽班”,是与“徽班”相区别而言的。辛亥革命后,上海的京戏传入福州,民间称之为“京班”;于是,这时期的“闽班”则系与“京班”相对而言。

上一篇:闽剧演出团体   下一篇:闽剧最早的刊物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