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剧目与福州方言

最广泛的意义来说,任何一个地方剧种,语言或方言乃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闽剧剧目大量运用民间俗语、俚语、谚语,增加了闽剧文学的表现力。

最广泛的意义来说,任何一个地方剧种,语言或方言乃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闽剧剧目大量运用民间俗语、俚语、谚语,增加了闽剧文学的表现力。

一是俗语的运用:如《贻顺哥烛蒂》中“刘伯温寻没主”(喻指寻对象、东家)、“新娘一进门,媒人扔过墙”(忘恩负义)、“金刚多明旦”(做事拖拉)、“老妈(婆)讨得好,胜过吃补药”、“一字还未一划”(做事操之过急)、“一文钱买针也要看孔”(做事要认真)、“一条香插两个炉”(男女双方均为独子,婚后亦只生一子)等大量形象、生动、诙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福州俗语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喜剧氛围,观众无不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二是隐语的运用:闽剧传统剧目《墦间祭》中齐人的一段道白堪称经典:“狗,狗,狗,到老食屎记千年,草索牵你落汤(下热水里)你不前,咬粽死没解(咬半天解不开粽子),当路被人嫌,大的爬墙,小的学样,老虎对神仙,想吃豆腐骨,这想法,快靠边,黄的吃肉,白的顶罪,咬人兴兴(不做声),你作愆。狗,狗,狗,我当你,背后吠,吠反天,哎呵吠反天。”这里明为骂狗,实为喻人。一段有关狗的习性的串联将本性难改、不学无术、不切实际、善于嫁祸、暗中使坏的恶人揭露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三是谐音的运用:如《双下山》的一段对白:丑(白):“我是偷下山和尚。”旦(白):“我是逃下山尼姑。”丑(白):“仙桃也是逃,碧桃也是逃。”旦(白):“和尚与尼姑,都是桃之夭夭。”“桃”与“逃”的谐音运用,既暗示妙龄和尚与尼姑,正如桃树一般繁茂,春情盎然,又是对他们追求正常生活大胆行为的肯定,真是含蓄别致,恰到好处。

民间俚俗语言的巧妙运用,增强了戏曲语言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戏曲的传演又进一步丰富了民间文学。如福州人最熟悉的歌谣:“真鸟仔,泊瓦前,达官弟卖饼卖番钱(番薯片),吴二伯问达官羞怪(可怜)你母,王成龙别气一十三年。”的歌词就出自《红裙记》。

福州方言中也有“不少因戏文中的故事或人物成了具有特定意义的方言词、谚语、歇后语,这说明了许多地方戏的人物、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了。”如《贻顺哥烛蒂》因主角贻顺哥吝啬成性,最终两手空空的曲折婚史,而成为“奸狡利”(吝啬鬼)的代名词。《红裙记》中“达官弟卖饼卖番钱”用来说明交好运;“卖嫫做大舅”出《拣茶记》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意寓讽刺不顾家或依靠老婆色相赚取不正当钱财的人;《压厝脊》的徐得兴重德娶丑妻,出了三句俗语:“压厝脊”,讽刺三十几岁还嫁不出去的老姑娘;“鬼看了都会退”,比喻长得极丑;“拣,拣,拣,拣个没尾狗。”以此告诫年轻人找对象不要挑三拣四。

上一篇:闽剧剧目与福州民间文艺   下一篇:闽剧程式化的表现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