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闽剧要树流派”,要让闽剧艺术经久不衰,是眼下广大戏迷热切的关注的!数百年的闽剧发展史留下了太多遗憾,闽剧树流派的工作这些年被耽误了,假如早几年有人出面挑头,闽剧艺术的不少精华就不会流失了!呼吁应尽早为家乡戏确立流派,把闽剧的根留住,让闽剧未来的发展枝繁叶茂!
近年来,无论是越剧还是京剧,只要演出传统保留的剧目,在唱腔、身段、表演特色基本有老前辈的味。相比较,我们闽剧的“厨师”就太多了,由于没有流派,也就没有权威。一部戏成功之后,后面的“厨师”可随意加糖、减盐,几十年下来,想保持一些传统剧目的汤汁非常难。除了《梅玉配》、《贻顺哥烛蒂》等少量剧目,多数闽剧剧目现在已看不到前辈的影子!
闽剧在戏剧之省福建,算得上第一大剧,可就是因为闽剧没有流派,有些专家在评价时将闽剧归到小剧种。曾辩解说闽剧不是小剧种,可专家反问,‘大剧种通常都有自己的流派,闽剧为什么没有’无言可答。
由于百年闽剧没有流派,闽剧迷历来只能处在一个松散型环境中,很难紧密。假如闽剧流派确定,那么戏迷们就可以以风格鲜明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为标识来组织,爱好相同的人不定期开展艺术性聚会,这对闽剧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个名角如果哪一天从舞台上退下来,他(她)的艺术生命就结束了,这现象在闽剧界存在多年。省实验闽剧院林瑛院长的‘林派’艺术绝对0K,不过如果没有人帮助整理、提练,很担心林瑛的表演特色有一天也会后继无人。确立‘林派’,是给‘林派’艺术上保险!
现在的闽剧演员大都是通过艺校学习而踏上舞台,学习过程中老师采用的是“大锅饭”教育,因而年轻演员对一些闽剧老艺人的艺术特色并不了解。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陈洪翔一针见血指出:“由于闽剧没有流派,当老师的在教学过程中总会留几手绝活,不是有句老话‘猫教老虎不教上树’吗?换一种思路,假如闽剧有了流派,等于是给艺术家进行了版权登记,那时流派的创办人教学我相信肯定会毫无保留,因为徒弟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个流派的未来发展”。
着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陈乃春评价林瑛是闽剧舞台上难得一见的表演人才,“林派”艺术完全可以确立。不过他也提及,一个成熟的剧种,不可能只有一个流派,“闽剧的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最好都要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观众、专家认可的经典剧目”。专家们还希望,通过“林派”艺术的确立,带动闽剧其它艺术流派的发展,把闽剧艺术的根基和精华留住,让闽剧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