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音乐唱腔

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四大类组成的:粗犷激越的“江湖调”,通俗平畅的“洋歌”,典雅婉约的“逗腔”,清新活泼的“小调”。

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四大类组成的:粗犷激越的“江湖调”,通俗平畅的“洋歌”,典雅婉约的“逗腔”,清新活泼的“小调”,其中前三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阳腔、昆曲和徽调的影响,并保留着高腔的帮腔形式,后台帮腔叫做“掏岭”。又有吸收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

江湖调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江湖叠〕、〔柴排调〕、〔阴调〕等,具有声调高昂、字多腔少、一泄而尽的特点。

"洋歌调"主要曲牌可分为"大介大牌",如“太师引”“鳌头金柱”“风入松”“香罗带”等;“中介大牌”如“驻云飞”“出队子”“浪淘沙”等;“大介盘答”如“金厢”“双蝴蝶”“赏花”等。其中人一人独唱的称为“大牌”,两人或三人对唱的称为"盘答"。“大介”“中介”及“小介”的区别在于起介(开头鼓锣)的不同。

“逗腔”有15种板调,特点是在曲中转折和结尾处多有“哎”“依”的虚腔,主要曲牌有“自掏岭”“宽板”“急板”等。

小调系本地和外地传入的俗曲俚歌,很丰富,主要有“西湖亭”“琵琶怨”“新茶花”等。此外,从徽戏、京剧吸收的如[大补缸]、[七句半]等。

辛亥革命后,不少京剧艺人转入闽班教戏,所以闽剧音乐也吸收了皮黄调。

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来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阳腔的特点,即"一唱众和"的帮腔和"夹滚"。

闽剧介头(打击乐过门),系综合江湖、平讲、逗腔、唠唠,以及本地民间音乐“十番”的锣鼓介头发展形成。所有介头较有地方色彩,武场吸收京剧锣鼓经较多,但打法上不尽相同。

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小锣,大、小钹,磬等。

场面过去一般只有七个人,俗称"七条椅"。

闽剧各行当的道白大量吸收福建民间儿歌、俚语、谚语、歇后语等,乡土气息浓郁。

上一篇:闽剧角色分行   下一篇:闽剧描述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