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特点

小调系本地和外地传入的俗曲俚歌,如“螃蟹歌”、“迭断桥”、“牡丹亭”等。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磬等。

闽剧,戏曲剧种。又称 福州戏。流行于闽中、闽东和闽北各县。明末清初 ,闽中长乐、福清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农民业余组班演唱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坪”“牵草索”。

小调系本地和外地传入的俗曲俚歌,如“螃蟹歌”、“迭断桥”、“牡丹亭”等。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磬等。

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逗腔有15种板调,特点是在曲中转折和结尾处多有“哎?”的虚腔,

其中的“宽板”、“急板”,原有后台人声帮和(称为“驮声”),后来有的改为自行拖腔(称为〔自驮声〕),或用小唢呐吹奏帮腔部分,作为过门,还有“滴水”、“滂水”等调,是吸收吹腔、梆子腔演化而来。

江湖调主要有:“江湖叠”、“柴排调”、“阴调”、“梆子叠”等调。飏歌据传来自青阳腔,有滚唱、滚白痕迹,过去曾称为“阳歌”,亦有后台人声帮和,现帮和部分已改用乐器伴奏。曲牌有“撑船歌”、“经商”、“香罗带”、“赏花”、“纱窗外”等。

19世纪末20年代初,“儒林”“平讲”,“江湖”三种唱腔为求得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相互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使三者逐渐合一.以"儒林"唱腔逗腔为主体,综合"平讲"之扬歌,"江湖"之小调和昆曲,唠唠等多声腔的剧种开始形成,亦名“福州戏”,其班社统称“闽班”,这是闽剧衍化,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

1924年,祖籍长乐的郑振铎先生将《紫玉钗》剧本送交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首次以"闽剧"取代了"闽班",这也是有据可查的最早"闽剧"说法.2004年是闽剧正式命名80周年.

上一篇:闽剧有哪些特色   下一篇:闽剧声调 逗腔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