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闽剧发展简史

1953年夏,城关原“明德馨”、“祥云”二个剧社(旧称儒家班)人员组成的梅城群众俱乐部,改为梅城闽剧团,属业余戏剧团体。1956年批准成立专业的闽清闽剧团,有演职员50人。

1953年夏,城关原“明德馨”、“祥云”二个剧社(旧称儒家班)人员组成的梅城群众俱乐部,改为梅城闽剧团,属业余戏剧团体。1956年批准成立专业的闽清闽剧团,有演职员50人。

1959年秋,该团创作反帝剧目《隔头七》,被选上省参加会演。12月,在福州演出改编剧目《状元斩母》,连续90多场,场场爆满,受到省文化艺术界着名人士好评。同年,为培养文艺人才,开办县戏曲艺术学校(团带校),招收男女学员30余名。翌年又招收12名。

1961年戏曲学校转为闽清闽剧二团时两团演职员计116人。1960至1962年,县闽剧一团先后演出创作剧目《女才子》、《刘伯温》、《智擒夜来香》、《借女还女》、《孙悟空出世》等,其中《女才子》获闽侯专区戏剧会演剧目奖,并被选上省参加会演。

1962年二个团共演出537场,观众48万人次,演出收入13万多元。1964年停演古装戏,演出《奇袭白虎团》、《亮眼歌》、《芦荡火种》、《山乡风云》、《焦裕禄》、《杜鹃山》、《龙江颂》等现代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原来受群众欢迎的节目全部禁演,服装道具遭焚烧。1969年3月,两个剧团被解散,演职员或改行或处理回乡。

1977年县文艺宣传队恢复排练古装闽剧《逼上梁山》,赴榕演出一个月受到好评,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最早上省演出古装戏的剧团。同年开办戏剧艺术学校,招收男女学员45名。

1978年改文艺宣传队为闽清闽剧团,恢复原剧团建制。1979年戏剧艺术学校转为闽清闽剧二团。是年在全省青少年演员会演中,县闽剧二团演员谢晓洁、林小亭分别获二等和三等演员奖。1980年12月,参加省主要剧种唱腔会演,演员刘捷获二等奖。

1981年,县闽剧一团创作的《双洞房》剧目,获莆田地区创作三等奖。1982年一团演出创作剧目《落榜进士》,获莆田地区创作三等奖和演出奖。

1984年参加地、市级会演,获奖演员12人次。1985年两个团合并。1987年,演员吴淑妃参加省广播电视大奖赛,获三等奖。

上一篇:长乐闽剧发展简史   下一篇:罗源闽剧团简史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